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8-08 02:55: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B.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C.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D.少强者而夭,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C分别为表揣测的语气助词、代词;A.因为;B.即使;D.表转折,但、却)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划线的文言虚词中,其用法属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边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室 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吾妻来归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方丈:古义为“一丈见方”,今义为“寺院的主持”;归:古义为“女子出嫁”,今义为“返回、还给”;告诉:古义为“报告申诉”,今义为“说给别人,让人知道”。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按照?的计划,他们?了机票
(2)在作品中,事情败露后,他?毕露。生活中?却是截然相反的。
① 预定?②预订?③ 原形?④原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预定?预订?①预定:预先规定或约定。如:~计划。 ② 预订:预先订购。如:~机票
原型?原形?①原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人。
②原形:1)原来的形状(中性)? 2)本来面目(贬义)如:~毕露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降准,央行显得颇为踌躇,尤其是8月份以来央行令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三落空,而以逆回购滚动操作来平抑资金压力。
B.古代学者皓首穷年研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吐珠玑,咀嚼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都受用不尽。
C.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表现人的才能、品格、情怀的效应,彰显了乃至夸大了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D.他之所以难以复制,乃是因为他有一个品质极好的灵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悟性,那种浑然天成的宗教情怀,几乎无人可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浑然天成”形容人的才德、文章完美自然。 A “再三”只用于“人事”,改用“一再”。B“口吐珠玑”形容说话有文采,不合语境;改用“口诵心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其意义和道理。C “夸大”把事情说得超过实际程度,不合语境,改用“放大”。此题既考查了近义词辨析又考查了成语的使用。AC两项为近义词辨析,解题时可考虑词义的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等; BD两个选项的成语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与适用对象。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