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涌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这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在意流逝,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本来就是流动的;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生活的根本看法。他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完美的,就因为它是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生活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生活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地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一封信让我看。我感觉到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与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人生”有什么关系?(6分)
小题2:划线句子中的“不完美”和“完美”,其意义应该怎样理解?(6分)
不完美:?
完美:?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的?请分条概括。(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交代作者与朱先生接触多、相交深,使得后文阐释朱先生的“通达人生”客观、真实;②陈述北大老师评说朱先生勤奋以及朱先生对其缘由的解释,隐含了朱先生人生的通达。(6分)
小题1:不完美: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麻烦、痛苦等并不如意。
完美:不完美的生活能给人以希望、催人奋斗,并让人享受到奋斗后成功的快慰。
小题1:①对于人生:反对“坐而论道”,能够理性地省视现在跟过去、未来之间的关系,把握现在;在意流逝,能够辩证地看待毁灭与新生。②对于生活:能够辩证地看待“完美”以及“不完美”,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③对于人际相处:说真话,做实事,坚持原则的同时,尽可能地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
本题解析:
小题1:开头的一段文字先交代作者与朱先生接触多、相交深,使得后文阐释朱先生的“通达人生”客观、真实,它的另一个作用是隐含了朱先生人生的通达。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不完美指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麻烦、痛苦等并不如意,完美指不完美的生活能给人以希望、催人奋斗,并让人享受到奋斗后成功的快慰。
小题1:作者阐释朱光潜先生的“通达”,可以从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人际相处三个角度答题。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宝玉从贾母那里得了一件雀金裘,却不防后襟子烧了一块指顶大的烧眼,宝玉急得直唉声跺脚,麝月让人连夜拿到府外请织补匠人织上,但匠人们都因为不认得裘子的料子而不敢揽活。病中的晴雯会这种针线活,为了让宝玉能在第二天舅舅的生日上穿上这件裘子,晴雯不顾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狠命咬牙挨着补裘子,直到深夜了才做完。(《红楼梦》)。
B.周瑜设计引诱诱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其交还荆州。孔明在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锦囊,令其依计行事。第一个锦囊:一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使刘备娶求亲的消息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对刘备谎称曹操打到荆州,让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及早返回。第三个锦囊:回荆州途中遇上东吴的追兵,让刘备求孙夫人解围。
C.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小孩,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
D.向最高当局的上诉有了结果,马斯洛娃由苦役犯改判流刑,并在西伯利亚较近处执行。,马斯洛娃仍然爱着涅赫留多夫,但是为了他好,拒绝了他,而决定追随西蒙松。而她自已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斯洛娃复活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 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有错,应是“高家公馆很安静” ,“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有错,应是“疑心自己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8分)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稀世之宝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1、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宝的财富”?(2分)
2、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
3、张曼菱认为“人生识字孤独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阐述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1.①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包括体制、大学管理、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等。②西南联大形成了崇尚自由活泼的个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风。③西南联大师生传承5000年文化的文化精神。(2分)
2.提问: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1分)
特点: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提西南联大是什么,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1分)
3、示例:我同意张曼菱“人生识字孤独始”的观点。因为人生识字读书首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1分)其次,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1分)如尼采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所以,读书做学问孤独是难免的。(2分)(答案不作具体要求,但必须做到有观点、有概括性材料、有分析、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铁?圈?〔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可是没人看见他,也没人听见他。②他尽情地玩够了之后,平安无事地走回城去,嘴角上流露出轻松愉快的笑容。
由于没出什么事,他太太平平的一连玩了好几天。可是有一天清早他着了凉,好长时间竟卧病不起。③在工厂的医院里,当他在陌生的人们中间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脸上还是堆着宁静的微笑。
他感到欣慰,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自己也曾一度做了小孩,由亲爱的妈妈照看着,在树阴下的青草地上嬉戏笑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看到孩子快乐游戏的情景,老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既有被天真感染的快乐,也有联想自己身世而产生的辛酸和嫉妒,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痛恨。
B.“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中的两个“同样”表达作用不同。第一个突出生活的单调和机械,第二个突出滚铁圈对他内心造成的持久影响和愿望的强烈,为下文做铺垫。
C.写老人去滚铁圈,三次描写环境,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欣喜之情,同时与上文的环境描写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D.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善良、勤劳而不安于现状,胆怯、谨慎而乐于遐想并付诸实践,衰老、孱弱而浑身充满朝气的具有矛盾意义的典型形象。
E.小说结尾一段富有深意。首先是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对亲情温暖的渴望,其次是表现了下层劳动者对和谐温馨的社会生活的憧憬,最后是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
小题2:小说中多次描写老人的笑容来表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分别分析画线句。(6分)
小题3:文中在写老人做“白日梦”时,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工厂里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用“铁圈”作为小说的标题,自有妙处。请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三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C
小题2:①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从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因为他终于玩了一次幸福孩子才有的游戏,又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幸福的童年。一个“堆”字,表现了他内心的极大满足。
小题3: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小题4: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本题解析:
小题1: A项“对社会制度的痛恨”不当。D 项依据不足。E项“暗示了老人即将摆脱人生苦难的轻松”不当。
点评:本题对文本信息的考查,既包括文本内容的分析,也包括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文本信息内容的考查部分,只要把选项内容回归到原文,然后和原文进行比对,通过联系上下文,即可判断对错。对于艺术手法的考查,不仅要注意手法的正误,同时还要注意表达效果。
小题2:本题可以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判断。①是老人看到孩子天真可爱的幸福的跟着妈妈玩耍时露出的笑容,因此此时未拥有过快乐的老人,受到那孩子的天真快乐的感染,目光久久不愿离开。②是老人终于在没有人发现自己举动时完成了多年来的梦想后的反应,因此老人由原来的心有顾忌到不再恐惧,内心的愿望也得以实现,因此感到轻松愉快。③是老人在没有任何牵挂、没有任何遗憾的情形下即将离开人世间时的表情,因此反映了老人临终时内心的欣慰。
点评:本题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考查手段非常高明,不是让考生直接去分析,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使考生对待这种题时有章可循,不至于盲目,不知从哪里下手。
小题3:环境描写属于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因此对于环境的描写的作用实际上除了展示人物生活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之外,就是突出作品的主题。因此,本题环境描写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与老人的愿望形成对比。同时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点评: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自然成为最凝聚作者心血的地方之一。在小说阅读中,它所具有的特点及作用,也应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
小题4:从标题与主题思想方面的关系角度来看,本文的主题是任何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梦想,而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标题凸显的文章的主题。
从标题与情节结构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的情节就是紧紧围绕铁拳来展开的: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从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来看,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是实现老人梦想的道具:铁拳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从而促使他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点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如本文主要是通过铁圈而引出的一系列事件,从而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题目。
让电脑变成“绿色”
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性能的提高,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这些我们在几年前都还不在意的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所关注。 计算机能耗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一台奔腾4电脑每小时耗电约为0.15千瓦,每个工作日约耗电1.2千瓦。对网吧、办公楼等场所来说,连续工作时间较长
,每天电脑要。
那怎样才能让电脑省电呢?首先,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显示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l7英寸的显示屏就比l4英寸的显示屏耗电多35%。显示器能关就关,不能关也要适量调低亮度。所以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显示屏不需要一味贪大。
除此之外,让电脑省电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拔去类似USB等接口的多余外部设备。外置光驱不用的时候,尽量把它拔掉,因为即使没有使用,光驱也一样会消耗电力。
第三个省电办法,就是使用睡眠和待机状态。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系统停止运转,类似于关机模式,主机和显示器总共才耗电5瓦左右。当然,长时间离开不用时,最好将电脑彻底关闭。关闭电脑后一定要记得同时关掉电源,否则电脑会有4.8瓦的能耗流失。此外,定期整理电脑系统,将不常用的软件关闭,也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
噪音是电脑的第二大污染源,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极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为此,国家对电脑噪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电脑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
当然,电脑的环保,不仅仅是指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还包括采用高效防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废物产生等诸多方面。电脑产品因其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被废弃的电脑设备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
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例 如,电脑的塑料外壳都涂有一层防火的有害制剂;每台电脑的显示器屏幕中含有大约2.5磅有毒元素铅。大部分被废弃的电脑作为,这些废弃材料中的铅会慢慢地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这些可燃性材料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进行焚烧,在焚化时,塑料和橡胶原料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对人体和农作物有害的酸雨。
电脑的再生利用和禁止使用毒性大的材料就是减少污染的有效办法。比如,IBM在新流水线中,用于制造中央处理器(CPU)的塑料可以100%的回收;德国最大的电脑制造商富士通-西门子公司推出了两款新的企业级环保电脑Esprimo P和Esprimo E,这也是环保电脑首次登陆德国市场。这两款电脑所采用的部件减少了铅和卤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由此前的l2克减少到了1克,而且印刷电路板也不再含有卤类物质,以满足《欧盟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目前,IT产品有毒材料的替代研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日本富士通用玉米淀粉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而瑞典SWEDX公司正在推出一种木质环保型电脑,显示器、键盘和鼠标都是由木材制成,在自然环境中,木材比塑料分解得更快、更容易。
健康环保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电脑的发展趋势。为消费者提供环保的产品是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期待,坚持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电脑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产品的安全性能与品质保证。
(1)下列对“让电脑变成‘绿色’”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眼光投向环保,重视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B.电脑用户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
?C.让生产出的电脑成为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的产品。
D.通过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和电脑用户的共同努力,使电脑尽可能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重视性能的提高,而是非常重视电脑的环保功能。?
B.电脑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其尺寸越大,消耗的能源往往越多。?
C.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类似于关机模式,耗能极少。?
D.世界上有些国家,例如瑞典能够运用完全无毒材料制造出环保电脑。
(3)根
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全世界的电脑都变成”,就能节约数量非常可观的能源。?
B.电脑的发展趋势是显示屏越来越小。?
C.如果不使用噪音严重的电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就会消失。?
D.如果延长了电脑产品的换代周期,降低了它的淘汰率,就不会产生”。
参考答案:(1)D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