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08 21:15: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注:沾)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章献太后称制,契丹使萧从顺请见太后,且言南使至契丹者皆见太后,而契丹使来乃不得见。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宋史·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兵食有余 励精万机而简宴
B.州宿兵,经费常不足 非所以朝廷也
C.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夜宴,有戍卒杀人
D.历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 真宗时宴大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保终道,匪独臣不然也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B.请纵民还州偿所失 某所,母立于兹
C.至有沾醉者 有牵牛而过堂下
D.成都民妇讼子不孝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在隰州主管刑狱时,知道聚众赌博的危害,竭力预防。后来果然发生了参赌者杀害寺庙僧人的事情。经过他周密查访,终于将罪犯绳之以法。从此以后,隰州聚众赌博的事情就减少了。
B.薛奎在从仪州到盐州转运军粮的路途上,失于检束,放纵民伕,致使军粮霉烂不少。转运使卢之翰要弹劾他。薛奎要挟卢之翰说,要揭发他用陈腐的粮食替换军粮的腐败罪行,迫使卢之翰打消了弹劾薛奎的念头。
C.薛奎在任秦州知州时,行政开支上力求节俭,又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地方生产,当年就为秦州积聚了三百万石粮食。在他调离秦州任益州知州时,秦州的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秦州,但皇上并没有答应。
D.薛奎性格刚强,遇事急躁,又爱好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他跟宋真宗关系好,哪怕是醉后进谏的意见,真宗皇帝都全部采纳,并且夸他说得好。?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奎时馆伴,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见也。”从顺乃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翻译:薛奎当时是接待使者的官员,驳斥他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群臣,也不曾见到太后。”萧从顺才作罢。
  (2)翻译: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钱给他,并警告他说:“如果再要不赡养你的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那两母子于是就和好如初。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参考答案: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本题解析: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 伏:认罪。
D.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小题4:(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5分)
译出大意给2分;“厚禄” “顾” “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5分)
译出大意给3分;“重” “毋”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远近称伏”的语境判断,应该是“佩服”的意思。注意不是出题考察字典义(考场上也不允许带字典啊!)而是考察实词在语境中的动态含义。备考时注意分析归纳文言实词的各种用法,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特殊现象。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 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的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小题2:试题分析: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由多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汇聚而成,“左”“右”孰尊,古今有别,情形各异。备考注意近代的以“左”为尊,主要是明清以来形成的。解答这一类题目必须调动知识积累,同时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
小题3:试题分析:“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注意此题在试卷中的难度一般是很大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错误翻译、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出题设置的干扰项当中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D。
小题4: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另外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才能准确翻译。备考策略:(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2)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4)借助上下文翻译,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5)不随意改变顺序。(6)翻译完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睿宗即位,授鸿胪少卿。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皇帝不听从。画涂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厚禄,死尚不惜,何况圣世必定不会定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
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谏阻而停止。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直有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皇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辱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性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
②城人赵而璧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4)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4)(5)? B.(2)(4)(6)
C.(1)(3)(5)? D.(3)(4)(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3分)
?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 


参考答案:9.D 
10.A 
11.C 
12.A 
13.(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


本题解析:9. (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0. (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项两“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项两“于”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
11. (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2.(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参考译文】
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德,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从事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森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才,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进献的牺牲,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歧山臣事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换取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心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 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命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候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充当其执箕帚的仆役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劲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大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二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应民心的结果。
www.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指:向上直立(竖起)。
C、项王按剑而曰?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D、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窃大王不取也? 乃装遣荆轲
B、樊哙侧盾以撞? 失所与,不知
C、未有封侯? 而燕见陵耻除矣赏
D、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
3、翻译下列语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1)译: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2)译:特意(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进来)与意外的变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