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21:29: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3、通观全文,作者写“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缩小了”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形成跌宕,为后面形象逐层放大作铺垫。
本题解析::后文有“他的形象稍微放大”“他的形象再放大了”“形同巨人”等句,由此可知前面是铺垫。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到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为。 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到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3、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本题解析: 1、A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 2、BA项C项“已达极限”和“不可替代”,是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原因,D项“敌对事件”可看出苗头。B项所言“可再生”反而是好事,与发生战争无关,原文中有“但并非无穷”等字样。 3、DA、指出的是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性而非短缺现状;B、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并不是短视可笑;C、意思是过去没有发生战争,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战争。D、原文中有此信息。 4、CA、第一段有“除非它们……”一句,“除非”表必要条件,第四段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而不是一种规律”也可推出。B、由文章第三段可以知道。D、由第三段中“此外,与石油……无可替代的”一句推知。C、从第一段“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一句可知,世界是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一样多”,并未减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题。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被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他想,可是我一定要想。因为我剩下的只有想想了。除了那个,我还要想垒球。我不晓得老狄马吉奥可喜欢我那样击中它的脑子?这不是一桩了不起的事儿。什么人都能办得到。但是,你是不是认为我这双受伤的手跟骨刺一样是个很大的不利条件?我可没法知道。我的脚后跟从来没有出过毛病,只有一次,我在游泳的时候一脚踩在一条海鳐鱼上面,脚后跟给它刺了一下,当时我的小腿就麻木了,痛得简直忍不住。 “想点开心的事吧,老家伙。”他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离家越来越近了。丢掉了四十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 他想:不抱着希望才蠢哪。此外我?还觉得这样做是一桩罪过。他想:麻烦已经够多了,还想什么罪过。何况我根本不懂这个。 我不懂得这种事,也不怎么相信。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我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不过,那样一来什么都是罪过了。别想罪过了吧。现在想?它也太迟啦,有些人是专门来考虑犯罪的事儿的。让那些人去想吧。你生来是个打鱼的,正如鱼生来是条鱼。桑·彼得罗是个打鱼的,跟老狄马吉奥的爸爸一样。 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时因为没有书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想到罪过。他想:你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卖去换东西吃。你弄死它是为了光荣,因为你是个打鱼的。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是爱它。你既然爱它,把它弄死了就不是罪过。不然别的还有什么呢? “你想得太多啦,老头儿。”他高声说。 他想:你倒很乐意把那条鲨鱼给弄死。可是它跟你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 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停息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来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的就是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1.文中画线句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渔夫为什么会想起“老狄马吉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渔夫把大鲭鲨弄死,为什么觉得是一种“罪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推动社会发展。 ②奋斗有时会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但是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2.老狄马吉奥也是渔民的儿子,当时的棒球好手。他脚上虽然长着骨刺,但打起球来依然生龙活虎,他是一个“硬汉子”,老渔夫桑地亚哥很崇拜他。老渔夫想起他,是对自己的鼓舞和鞭策。(言之有理即可) 3.在老渔夫看来,大鲭鲨跟自己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他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也是一条硬汉子。把强大的对手打败,是很幸福的,也是可惜的。(大鲭鲨“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颊”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它与其他的鲨鱼不一样。弄死它是出于无奈) 4.昏暗、孤寂、苍凉、阴险,远离人烟,深不可测。暗示桑地亚哥孤立无助的悲凉和所处环境的艰险。(在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特点的基础上,要更深层次地把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题3分) 生态整体主义 王诺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生态整体观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万物是一”、“存在的东西整个连续不断”等可谓生态整体主义的最早发端。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主义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罗尔斯顿对生态整体主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补充了“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深层生态学代表人物奈斯又补充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国内外有一些学者把生态整体主义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并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用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误解生态整体观。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核心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中心都没有,又何来中心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它要求人们不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仅仅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裁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从生态危机和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几千年来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没有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与人类的长久存在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这个错误导致了无数可怕的、难以挽救的灾难。今后,如果人类还要继续以自己的意愿为唯一判断标准,则必将犯更多、更可怕的错误,直至自己走向灭亡。生态整体主义倡导人类跳出数千年来的旧思路,努力去认识生态系统,进而将认识到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衡量人类一切观念、行为、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基本标准,为防止人类重蹈覆辙、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 2004年10月《读书》 小题1:对“生态整体主义”这—概念理解准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是指把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的生态观。 B.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 C.生态整体主义把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D.生态整体主义不再考虑人类的利益。
| 小题2:根据原文,生态整体主义区别于其他生态观的最根本特征是(? ) A.利奥波德提出的“和谐、稳定、美丽”三原则。 B.“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原则。 C.完全以生态系统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类为中心。 D.强调生态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绝不把整体的某一部分看作中心。
|
小题3:下列对“生态整体主义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和以往的生态观不同,它不是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考虑问题。
B.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不再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再关注和谋求人类自身的利益。
C.生态整体主义不再和以前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完全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
D.生态整体主义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而不只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项是(? )
A.生态整体主义为人类缓解乃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B.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而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致的。
C.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犯过许多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其中以自己为中心,导致生态危机就是—个严重的错误。
D.如果人类还要以自己的利益为尺度,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唯一判断事物的标准,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A项错在生态整体主义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B项没有抓住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质;D项错在绝对化,不是不考虑人类利益,而是不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小题1:此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AB两项各说了一个侧面,不够完整,C项错在生态整体主义是非中心化,没有中心。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B项犯了绝对化的毛病。不是不考虑,而是“不仅仅”考虑人类的利益
小题1: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任意夸大,生态整体主义只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根源,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总得给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眼前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的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