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8-08 21:30: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23—24题。(5分)
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墨子曰:“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小题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分)
小题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焚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由困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据四部丛刊本《滹南遗老集》)
【注】①厌禳(ráng):祭犯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小数:此指小法术。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家有产白驴者适:正巧
B.而天者可以之也委:委托
C.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一死爱:吝惜
D.人情初不也怿:高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人臆倡,众万附?②劳辱终,吾分然也
③如其未也,焉用为是益恶?④潦溢伤禾,岁率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小题4: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寓意。(3分)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4分)
(2)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源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乃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主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菜,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D.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3分)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⑧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以一为 十” ,夸太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太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今行而无——信:相信。
B.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地——略:掠夺、夺取。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名:说明情况。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列坐其次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褒禅山亦谓华山?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③以故其后名曰“褒禅”?④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余与四人拥火入②引为流觞曲水
B.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②吾从师之
C.①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②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①而人之所罕至②万钟于我何加
小题5: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小题6:对上面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B.作者的心得是尽了自己的志向而没有到达,可以没有后悔。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坚定的志向。
小题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7分)
⑴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