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8 21:42: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的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的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如果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届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 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困难。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他用自己的行动,跃过了新生命高度。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请你结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2分)
(2)“精彩”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分)
2.依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4分)
3.简要回答。(6分)
(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2)结合文义,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1)①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到伊犁。 ②林则徐被流放的经历显现了他的意志品质和人格精神。(2分) (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旧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2分)
2.林则徐的一生犹如一出戏。他在人生精彩的舞台上,演绎着低谷高潮(悲喜剧),虎门销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亮点,而被流放伊犁的经历,则是这出戏的高潮。(4分)
3.(1)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犁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没有选择怨恨、消极、放弃和绝望,而是忍辱负重,舍身为国。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4分,答对一点给1分) (2)通过这些对比,使“精彩”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红泥小火炉
李晓光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⑵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⑶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⑷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⑸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⑹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来,最后终老在那里。
⑺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⑻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小题1:文章开头引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⑷段作者提及三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赏析⑺段画线的句子。(4分)
小题5:文中,作者将一些往事融入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里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就此进行探究。(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的标题出自这首诗,作者在开头引用此诗,照应了标题,(1分)点明了写作的中心,(1分)引出下文对有关小火炉的回忆,(1分)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分)
小题2:雪夜,老友相逢,围在小火炉边,伴着初升的月亮,听着雪花飘落声,把酒言欢,浅唱低吟。(1分),这种意境,为彼此的相遇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氛围,(1分),能够使彼此间的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1分)表达了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1分)所以让人叫绝。
小题3:作者提及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1分),与“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进而突出对简单而充满温情的生活的喜爱,深化了文章的主旨。(1分)
小题4:这句话写的是奶奶在冬天用火盆取暖的一个情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火碳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这种生活带给作者的温馨。(手法和内容各1分).
小题5:一首唐诗或一壶酒,都是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1分)更是一种怀旧情感的寄托。(1分〕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真实地表现了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1分)唐诗或酒这些意象,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气息,(1分〕与往事、怀旧情感巧妙地融合,使文章笼罩着一种特有的文化氛围,便于情感的表达、思维的延伸,升华文章的中心。(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内容上,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引用诗歌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角度来回答;如在文章开头就要答点明中心,如在文章结尾,就要从深化中心角度回答;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增添文学色彩的作用,故答题时,也要涉及到这一点。在结构上,由于引用的诗歌里含有红泥小火炉,所以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关系,与下文对小火炉的回忆关系进行组织答案。
小题2:分析此题,首先要找到文中与“久违的冬天、久违的小火炉带来的意境为什么会让人叫绝?”相关的第二段,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这段中去仔细的体会作者描写小火炉所寄寓的情感及描写小火炉的目的。答题时,要先直接引用这段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段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着这段描写渲染的气氛,来分析作者以此小火炉的描写氛围来表达对对纯真友情的怀念与珍惜。
小题3:此题是考查侧面描写及对比手法的运用,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侧面描写追求时尚现代生活的三姨,来衬托“我’与“祖母”依恋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要分析出鲜明对比手法的作用,即突出了什么主题,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题4:赏析此类语句,要结合着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所表达的人物形象特征。如修辞手法、描写等,在答题时,要结合着文章的人物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如,“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 要从描写和拟人的两个方面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作用角度来组织答案。
小题5:此题要从分析往事与一首唐诗或一壶酒的相似性入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首唐诗或一壶酒往往被当作成一种怀旧特定的意向,情感寄托的载体。所以答题时,要从文章主题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回答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即作者将一些回忆融入唐诗或老酒中,能更好的表达对往事的眷恋,对温馨的传统生活的向往这一主题,在结构上深化了文章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①-⑥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①前三句点明了全词所写的时节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②加粗的“看”涉及的范围从第________句到第________句,这样的词在诗词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
③加粗的“看”所涉及的内容表明作者的视线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再从________到________,自________而________。
④“万类霜天竞自由”中“万类”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⑤上段中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是哪一项?( )
A.立 ?看 ?染 ?争       ?
B.染 ?争 ?击 ?翔
C.立 ?透 ?竞 ?问
D.看 ?流 ?击 ?竞


参考答案:①秋天;湘江中橘子洲头 ?
②1句—6句;总领 ?
③远;近;下;上;上;下;下;上 ?
④林;江;舸;鹰;鱼 ?
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⑥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雄浑之美
俞汝捷
在昔人眼中,“雄浑”作为一种风格,或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几乎是高不可攀的。《诗品皋解》曾说:“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范围小得可怜。西方美学中有个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叫做“崇高”,按照康德的见解,艺术领域并不存在“崇高”;它,仅仅表现在自然界。然而,前一种至少遗漏了词中的苏辛,忘却了屈原、陆游;就后一种而论,既然艺术是生活(包括自然界)的再现,生活中可以有崇高,艺术何以独无?不过,康德对崇高现象的分析仍有精到之处。根据他的分析,崇高引起的感觉和通常所说的美感很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而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崇高的事物以其巨大的威力常常显得很可怕,但又并不是加害于人,所以结果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就不是恐惧,而是勇气和自豪。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
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而在形式上往往与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前者,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斗争面前对正义的力量、高尚的精神肃然起敬;后者,则使人好像面临巍峨的大厦而慨然兴叹。
雨果的《九三年》很雄浑,这是因为它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的生死决战为题材,既写了人与自然的搏斗,更写了人与人的较量,其中更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色彩。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则不然,它没有什么扣人心弦的场面,而以音乐般的气氛和情绪取胜。它也写冲突,却并非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搏斗,而是一个具有崇高心灵的音乐家与庸俗环境的对抗以及他自己内心经历的斗争。作者崇拜贝多芬,他的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这样一种进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小说描写克里斯朵夫艰难奋斗的一生,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和“力量的”两种。“数量的崇高”系指体积的无限大。虽然他把崇高局限于自然界,但艺术中同样存在一个“体积”问题。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譬如,西欧美术史上,没有哪个画家能比米开朗琪罗更雄浑,而米氏的壁画名作《创世纪》之所以令人起庄严雄伟之感,显然与其巨大而辉煌的结构分不开。
对于大部头长篇小说来说,宏伟的结构更是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法俄战争为背景,它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反映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而且布下好几条爱情线索。但所有这一切都直接间接地与战事交织在一起,人生的悲欢离合无不与战场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
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它是一种高格调、高境界。
(节选自《小说24美》)
小题1:下列关于小说的雄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的雄浑在内容上总是要借助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来实现,正义的力量和高尚的精神在惊心动魄的斗争中突显,激起人们的敬意。
B.小说的雄浑在形式上往往与小说宏伟的结构密切相关,宏伟的结构本身就使人感到壮美和雄浑,宏伟的结构是大部头长篇小说通向雄浑的必由之路。
C.小说的雄浑通过宏大的创作体现出来,《九三年》,主要以宏阔的题材取胜,《战争与和平》,则不但有宏阔的题材,而且有宏伟的结构。
D.小说的雄浑是雄浑的一种具体表现,现在人们对雄浑和崇高的解释趋于一致,即人们都认为雄浑和崇高都是艺术上的高格调、高境界。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昔时人们认为“雄浑”是一种极高的风格或一种极高的美的表现形态,因此,他们认同的达到雄浑境界者寥寥无几。
B.西方美学中与“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是“崇高”,只是康德认为“崇高”只表现在自然界,而不存在于艺术领域。
C.美感会带给人一种直接的单纯的快感,而“崇高”带给人的却是一种生命力暂时受到阻遏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
D.“崇高”的事物显示出巨大的威力,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勇气和自豪,人们感受到的这种美,其实就是“雄浑”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西方美学中的“崇高”有助于解读“雄浑”,“雄浑”境界甚高,它存在于艺术领域,但是这一点正是“崇高”不具备的。
B.《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雄浑的,作品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一步一步将读者引向雄浑高远之境。
C.雄浑可以体现在美术作品中,西欧最雄浑的画家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壁画《创世纪》,结构巨大而辉煌,给人以庄严雄伟之感。
D.作家创作的大部头长篇小说,只要结构宏大,触及广阔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生万象,展现人生悲欢离合,就能达到雄浑境界。


参考答案:
小题1: D
小题2: D
小题3: C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雄浑的表述”的理解,我们需要还原到原文,D中说“现在人们对雄浑和崇高的解释趋于一致”的“趋于一致”,不符合最后一段“历来人们对雄浑或崇高的具体解释也许纷纭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中“也许纷纭有别”的意思。
小题2:原文“雄浑之美怕也就是这么回事”,说的是雄浑之美与崇高之美应该类似,但不能把二者视为相同,其实上文也说“崇高”是和“雄浑”比较相近的范畴。要仔细分析其中的差异。并且有些绝对化的错误。绝对化错误是做题时要警惕的,如“必须”“彻底”“所有”“全都”等,不可轻易放过。
小题3:A“这一点却是崇高不具备的”表述错误。根据第一段“艺术何以独无?”可知崇高也可以存在于艺术领域。B“以贝多芬及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为主要表现对象”表述错误,原文意思是,“作品也同贝多芬的英雄性乐曲一样”,表现着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样一种进程。D“只要……就……”说得过于绝对,这里的条件不完备,还须具备比如内容上要与一种严重的社会冲突或人与自然的冲突联结在一起等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1.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答案:1.B
2.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