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2014年银川一中月考)观察右面的漫画,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小题1:描述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0字)
小题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答案:
2、语言运用题 (2006·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说,书本凝聚着古往今来的知识积累,那么,树木就压缩着一去不返的逝水流年。如果说,书本是用文字承载着人类的智慧,那么,树木就是用记录着地球的历史。因此,读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自己,了解人生;读树,让我们懂得把握现在,把握明天。所以,读树与读书一样,是大有益处的事情。
(1)将文中缺漏的词语填入下面的空格中。
(2)就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运用题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0个字。(4分)
材料: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直接取法自然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 (1)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2) 。
(1)
(2)
4、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捷径?磬石?夙兴夜寐?越陌度阡?
B、菲薄?潇索?混混沌沌?飞扬跋扈
C ?恬淡?睿智?吹毛求疵?抱薪救火
D、敷衍?肆意?心悦臣服?蹈死不顾?
5、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粘连(zhān) 兴奋(xīng)不着边际(zháo)风尘仆仆(pú)
B.煞尾(shā)恫吓(hè)徇私舞弊(xùn)怵目惊心(chù)
C.骁勇(xiāo )磕绊(bàn )四处走穴(xuè)扪心自问(mén)
D.夹克 (jiá)痉挛(jìng) 亲密无间(jiàn)踽踽独行(j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