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八)
小题3:文章主要写巴黎和苏黎世,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提出“只是一个小小的斜坡罢了”的观点,这里的“斜坡”怎样理解?请结合本文,探究作者的这一观点所蕴涵的深层意蕴。(6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B、C
小题1:(1)“我”看到她只是一个小女孩,手冻得通红,衣服单薄破旧,吃树叶充饥,不禁心生怜悯,也是八路军对老百姓的关心,使得“我”心中的火气一下子消失了。(2)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民养育了我;我和这里的人民血脉相连。
小题1:不满意别人在自己上游洗脸,就直接喊出来,表现了小女孩直率,心直口快;(2分)说话口气严厉,用语尖刻,如“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表现了她性情的泼辣;(2分)给八路军做袜子,表现了她为人热情,热爱八路军,支持抗战。(2分)
小题1:抗战时期(时间);某抗日根据地(地点);日寇对我根据地疯狂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社会、生活状况)。(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科技活动都是有风险的,除了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风险外,也还有伦理风险。伦理视角更关注科技对人身体、精神与生命质量可能造成的危害。就风险而言,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因而对其所作的解释也不相同。科技的伦理风险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方面,由于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尤指科技所产生的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机制失控、人们行为失范、心理失衡等等。
科技的伦理风险主要来自于科技应用的伦理尺度和信用问题。对于同一科技,不同的使用者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并且在应用过程中由于道德标准的不同而产生伦理风险。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体制,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它必然要蕴涵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因而并非是价值中立的。以往科学“客观”“中立”的形象已日益受到冲击,在“什么”被科学地确定为“需要”和“风险”的问题上,在具体选择和使用哪种类型的“科学”的问题上,始终都会包含着价值和伦理判断。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宣称自己价值中立的同时,也将其与体现更广泛社会价值的社会理性对立起来,从而造成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断裂。科学理性不仅垄断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垄断着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
风险问题使得人类的信任结构发生了嬗变,从对以人为主的信任变为对抽象体系的过分依赖。人们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人,而是相信被机构化了、被制度化了的人。在这种条件下,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成为风险时代本体性安全的主要来源,对抽象体系的信任成为社会信任关系的主体。所以,科技专家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决定权,而作为外行的公众则被剥夺了决策和评论的机会,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
风险社会迫切需要伦理价值对科技活动的介入,也使关于科技伦理的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总之,科技伦理是对科学技术活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伦理把握,是对科技活动的对象、过程、后果等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它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实践与伦理要求的冲突以及伦理规范在科技实践中所遇到的道德悖论和两难困境的问题。
(摘编自张彦《现代科技的风险类型及其博弈研究》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科技的伦理风险”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的伦理风险是从伦理的视角关注科技对人的身体、精神与生命质量所造成的危害。
B.科技的伦理风险是指科技应用过程中因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
C.科技的伦理风险尤指科技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伦理关系失调、社会失序等不确定的伦理负效应。
D.科技的伦理风险主要来自于使用者在应用科技的过程中错误的态度、方式及道德标准。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蕴涵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往“客观”“中立”的形象日益受到冲击。
B.在现代社会,与宣称价值中立的科学理性相比,社会理性体现出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C.科学理性垄断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也垄断了关于风险的解释与判断标准。
D.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相关要素对人类本身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伦理价值观反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对立导致二者之间关系的断裂,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B.风险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信任结构,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成为风险时代本体性安全的主要来源。
C.科技专家掌握着关于科技风险的社会判断和政策决定权,外行的公众则放弃了决策和评论的机会。
D.伦理价值对科技活动的介入,有望彻底解决伦理规范在科技实践中遇到的道德悖论和两难困境的问题。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A所造成的危害应为可能造成的危害。B原文为伦理关系方面因正面或负面影响可能产生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D错误的态度、方式及道德标准与原文不符。
小题1:两句之间原文为递进关系,此句为强加因果。
小题1:A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文中无据。C 放弃了应为被剥夺了。D彻底解决太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悼夏丐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小题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
①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2分)
②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2分)
③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2分)
小题3:
①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2分)
②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2分)
③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2分)
小题4:
答案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①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2分)
②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言辞责备,只说“下次再来”。(2分)
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2分)
(共8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2分)
①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学生弄狗他也要管。(2分)
②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 “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少花钱”。(3分)
③“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2分)
(共8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三: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2分)
(理由可参考示例一、实例二。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A.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消极悲观; C. 两处错误,一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二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都当作自己的请愿”。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小题2:所谓“夫子自道”原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因此,此题必须找出两人的共同点,还要分析写夏先生赞李叔同的话的作用是为了陪衬烘托夏先生的。共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首先找出“多愁善感”的表现,再分析体现了哪方面的爱,然后对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作适当的归类,分点答出。
小题4:分析概括两个人的教育风格的不同点,以及这些不同之处各有什么优点。答题时先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再分点列举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何九盈
夜色微茫,月光泼地,挈妇将雏,安步当车,渐至北京大学资源西楼。历阶而下,别有洞天。门楣上写着一位哲人推崇过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此即去年崛起城西郊海淀的“风入松书店”。偌大的堂屋,插架纵横,顾客盈庭,韵韵风风,红尘远隔。若谓一书一世界,此一大千世界也。
人问:“是哪位高人韵士,取得如此雅洁潇洒店名 ?”据《乐府诗集》引《琴集》曰:“风入松晋嵇康所作也。”此说如可信,由魏晋至今,这古琴曲名已有将近1800年历史了。中间宋人以之为词牌名,今人又以之为店牌名。佳名传世,代有知音,此岂偶然!于是我问东风,松间毕竟如何?
东风说:“书润屋,书亦润心”。歌曰:“西岭松风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
请用心灵之耳,谛听笔底风雷,纸上涛声,此实人生一乐也。
风入松!我愿与儿永为近邻。
1、本文题目采用拟人得手法,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不超过16字)
答:
2、请解释“书润屋,书亦润心”的含义。(不超过20字)
答:
3、本文仅400余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请就这一点从立意、剪裁、语言三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亲切自然,活泼生动。
2、书使房屋丰富高雅,也使人心充实美好。
3、立意:以文人的眼,写著名大学附近新崛起的书店,这在商潮澎湃、物欲横流的今天,独具匠心,令读书人为之一振,因而文不多易形成共鸣。
剪裁:文之重点放在进入书店之所见并点出店名由来:“人,诗意地栖居”,入笔便见不俗;“风入松”与古曲、宋词、元曲的联系,古雅蕴藉;尤其是与东风对话,神韵备出。简括而又精辟。
语言:多文言,文约词丰,句式整齐,以少胜多。
本题解析:
1、答出拟人手法的修辞效果即可
2、注意“润屋”和“润心”都要具体地说出来。
3、题目本身已经指出了答题的方向,要结合选文进行概括。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