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往。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本题解析:考查诗歌的语言。“新丽”是语言风格,答题的模式为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原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选自《孟子·告子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吾闻秦、楚构兵:__________
(2)怀利以相接:__________
(3)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__________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_________
2.本篇采用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用原句回答)
3.下列句中加粗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B.不远千里而来——苟为后义而先利
C.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蟹六跪而二螯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亦日仁义而已矣
4.本文在论证时分别从____、____、______三方面正反对比,形成了颇有气势的____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交战(2)交接、交往(3)侍奉(4)劝说
2.正反对比 怀仁义以相接
3.A
4.为人臣者 为人子者 为人弟者 排比
5.(1)我听说秦国和楚国交战,我将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2)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丢掉财利,而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二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小题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2分)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 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
小题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的学习观。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的学习观
小题2:在学习上,都重视德行修养。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本题解析:此题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者原句进行概括孔子和子夏的学习观。在分析评价二者的学习观时,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要结合着具体的学习观内容来分析。如,“孝”“弟”“泛爱”“ 竭其力”“ 致其身”等都表明孔子和子夏重视德行修养。以此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
[? ]
A.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余言。其余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余,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⑥不伟耶!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①排:批驳。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③鼎革:指明清易代。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予。⑥顾:岂,难道。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示:给……看。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遣之矣/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先生辄起而排之②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
B.①先生则抚掌自豪②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①予其为点之流亚欤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至今学者称焉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项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B
5.(1)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
(2)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