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①僧笑,命李试其技。?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李乃解衣唾掌,如猿飞,如鸟落。?④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⑤方颉颃间,尼即遽止。?⑥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①李超十分高兴,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学武术。(馆之,1分;丰,1分;从学,1分;大意,1分。)
②两个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时候,尼姑却突然停住了。李超问她为什么,她只笑,不说话。李超认为她胆怯了,非让她再较量不可。(颉颃,1分;遽,1分;但,1分;固,1分;角,1分;大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B项“适”,到……去,动词。“适”字确有副词“适逢,恰逢”之意,如“适逢其会”,但它亦可做动词,意义与“之”(到)相同,在《逍遥游》一文中“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中的“适”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要求学生掌握闻言诗词含义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即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它在文章的含义,再将此次放入原文中。这里也可以采用“结构推断法”来推断这个“适”字,它放在副词“偶”字之后,名词“历下”之前,应作动词才是。
小题2:文言文信息筛选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展现人物性格的;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解题时,要看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一般注意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部表现”还是“没有表现”,是“直接表现”还是包括侧面衬托。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
本题问的是“全都表明李超技艺不精的一组”,可以从全文出发,③句写李超试技时的情形,④句交代的是尼僧对待比武的态度,⑤句写两人比武的状况,都不属于李超技艺不精的表现,因此含有③④⑤的项不能选。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C项的原文“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这里争强好胜的是李超,而不是尼僧,与原文不符。
小题4: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
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
这两句的重要实词比较多,第一句中的“馆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留他住下;“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他的钱财丰裕;“从学”,跟从和尚学习。第二句中“颉颃”,搏斗;“遽”,突然;“但”,只;“固”,执意,坚持;角,较量、决斗。
【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请让我把它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给他丰厚的待遇,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您所会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了笑,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总是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文观止》说:“晋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你认为原文段从哪四个角度感动了晋武帝司马炎之心?
(1)第一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字。)
(2)第二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3)第三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4)第四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下列对这两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几段重在叙事中动以深情,这两段则重在陈情中晓之以大义。
B.在陈情中既表述了自己“愿乞终养”的决心,又表达了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感情。
C.第一段融情于理,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曲折而有条理。
D.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参考答案:1.(1)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 (2)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我尽节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短。乌鸦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养祖母到终。
2.(1)对晋武帝的称颂。
? (2)自己过蒙拔擢,不敢盘桓。
? (3)母孙相依为命,舍我其谁。
? (4)乌鸦尚且反哺,我当对祖母尽孝、对圣上尽忠。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 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挞,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酻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老仆艺蔬自给/艺:种植
B.会高拱_吏部,素衔瑞/衔:怀恨
C.执政阴沮之/沮:沮丧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酹:祭奠
2.以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
②属吏惮其威
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
⑤瑞以身矫之
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挞,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曩、按、过、张、盛、)
? (2)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检举揭发,想要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见、纠挞、发、再、丑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