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8-09 20:46:0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汩罗江边?林非 多少年前背诵屈原的辞赋时,我就淌着眼泪哀悼他满怀亡国之痛的焦灼与哀伤,似乎听到了他纵身跳向汩罗江的一声巨响,稚弱的心灵中涌出无穷的凄楚和悲怆,暗暗猜测着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汨罗江真像是一个神秘而又庞大的谜语,始终在脑海里喧嚣。我渴望去那里凭吊埋葬着屈原的滔滔洪水。 当我终于站在狭窄的汨罗江边,异常惊讶地瞧见了这浑浊的河道时,真疑惑着如此惊心动魄和壮怀激烈的死亡,为什么要发生在这样平淡得近乎粗糙的场合,懊丧地感到自己猜测了半生的谜语,竟只获得令人失望的诠释。我从脚旁的青草丛中,拾起一块细小的碎石,使劲地往对岸掷去,它悄悄掉在河滩上的那一棵老榆树底下。幽暗的河水依旧在默默地流淌,映照着从一团团云雾中间挣扎出来的阳光,淡淡地反射出丝丝缕缕的波纹。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有着洁癖的天才诗人屈原,为什么要选择这浑浊的河流,当做自己葬身的坟墓? 昨日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不禁想起至今还升华着整个民族崇高节操的屈原来。他在《哀郢》里曾叙述自己“上洞庭而下江”的游历,那时候的白云与碧水,跟我在两千多年之后看到的这壮丽风光,也许不会有什么迥然的差异。像我这样平庸地打发着日子的人,心里都激荡起飞溅的浪花,想在这波涛中泅泳,想在这天空里翱翔,那么这位在早年因被放逐而撰写《离骚》时就萌生了赴水自沉此种悲剧情怀的天才诗人,为何不纵身跳向这浩瀚的水波? 屈原心里确实也奔涌着浩瀚的痛楚,他本来是完全可以替生于斯长于斯的楚国建立功勋的,却受尽佞臣和群小的嫉妒,诬陷他诋毁君王的庸碌无能,谄媚地挑拨楚王原先对他的信任。这些嫉妒者恶毒的诡计,也燃起了深藏在楚怀王心中的嫉妒之火。他原来就隐隐地忧虑着屈原杰出的才华,会不会威胁自己装扮出来的尊严,因此被狡黠地提醒和告诫之后,嫉妒心像火山似的爆发出来,立即排斥和疏远了屈原。无权无势者的嫉妒心,对别人的杀伤力肯定会小一点,而掌握了生杀予夺绝对权力的君王,一旦萌生出嫉妒心来,就可能将所有人都置于死地。屈原的被贬抑和放逐,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楚怀王客死秦国之后,继位的顷襄王同样不辨忠奸,听不得丝毫逆耳之言,屈原竟又被放逐了。汩罗江边留下他摇摇晃晃的身影,露出了多么消瘦和枯槁的面庞,多少憔悴和伤心的神色。当我在这儿踯躅时,在朦胧的幻想中跟他邂逅,影影绰绰地瞅见他,正于狂风的呼啸声里愤懑地悲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在那种滥施权力的君王统治时代,一心一意忠于自己主上的屈原,只能于都城失陷的绝望中哀怨地自尽。 我心情沉重地望着对岸碧绿的稻田,径直地往远方绵延开去。在许久的寂静中,突然有只飞鸟掠过树梢,想箭镞似地射向湿漉漉的河边,饮了口水,又啁啾着飞走了。我神往地盯住它扬起的翅膀,执拗地思忖着:如果屈原依旧在这块深受蹂躏的土地上疾行,掩涕叹惜着国破家亡和流离颠沛的民众,跟他们一起去面对灾难,不再选择自沉水底的夙愿,那肯定会留下更多深沉、厚重和感情激越的诗篇。为什么不在苦难中生存和吟咏下去呢?我满腔悲愤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真想迈过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向屈原提出这千钧般压在心头的询问。 小题1:文中画线的短语“猜测了半生的谜语”指什么?(4分) 小题2:屈原怀石投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并分条作答。(4分) 小题3: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当“我”终于站到汩罗江边,看到狭窄,混浊的汩罗江,非常地困惑、失望。作者认为,这样平淡粗糙的场地不应该是屈原的葬身之所。 B.“我乘坐一艘汽艇,在洞庭湖里乘风破浪地飞驰”,“张望着几乎要连缀到天际里去的阵阵碧波悠扬地拍击那一朵朵光亮的云彩”,这些描写表现了“我”十分愉悦、欢快的心情。 C.作者认为屈原的痛楚,来自于身边一群小人的妒忌,更来自于无法为自己深爱的祖国建功立业。楚怀王的妒忌是导致屈原被贬逐的主要原因。 D.这篇散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屈原的“愤懑地悲鸣”表现出来,语言优美而灵动,想象悠远而逼真,议论深刻而独到。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江水是如何地宽阔无际,汹涌奔腾的滚滚波涛是如何在永恒地呜咽。 小题2:(1)具有悲剧情怀的诗人被放逐而写作《离骚》时就萌发投身浩渺水波的想法; (2)他受诬陷,遭嫉妒,在京城郢都被攻陷后,在江边徘徊的他彻底绝望了,只能决绝地自沉于这低浅的河水里。 小题3:A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B项错在表现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这一描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的联想,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困惑;D项是“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成为一种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手段。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中。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用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 小题2: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因为庸俗的消费主义会使人们沉浸于享乐,形成从物质到精神都可以买卖的社会歪风;会使理想、信仰、道德遭受破坏,荣辱观颠倒,是非观迷失,社会风尚败坏。(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小题2:本题用因果设问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由于题干是一个总说句,因此,答题的区间主要在后文,筛选原文中有关评价“庸俗的消费主义”危害的语句即可组织出答案。 小题3:论述类文本的写作思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提出了什么问题,二是如何分析问题,三是得出了什么结论。从本文看,第一段属于提出问题,第二、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最后两段则是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 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 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 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 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 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 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着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 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 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 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 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这个世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2、(2)①因为只有故乡,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永恒的归宿。②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表达了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亲的遗憾。 3、“落叶”一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我”,二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作用: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鸟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黄色的冬日来了,充满厌烦。雪像一条磨得露出织纹的旧桌布,尽是窟窿,铺在铁锈色的大地上。桌布不够大,有些屋顶没有盖住,这些屋顶就这样屹立在那里,黑色和棕色,木瓦顶和茅草顶,它们像一艘艘方舟,控制着像汪洋大海似的被煤烟熏黑的顶楼。扫烟囱的没法摆脱那些乌鸦,它们在黄昏密密匝匝地呆在教堂附近、长着黑色的没有枯萎的树叶的树枝上,接着扑簌簌地飞到空中,又回到树上去,每一只鸟紧贴在它自己那条树枝的自己的位置上,要等到黎明才一大群、一大群地飞走,像一阵阵煤烟、一片片尘土,起伏不定和奇形怪状,呱呱地叫个不停,叫得一道道霉黄色的亮光发黑。白天寒冷而叫人腻烦,硬邦邦的,像去年的面包。 父亲不出去了。他封起一个个炉子。他在一个个房间的高处专心致志地干一切小修小理的工作。他感到处在靠近漆着天空、树叶和鸟的天花板,可以鸟瞰的地位开心极了。他越来越同实际的事务隔得远了。我母亲对他的情况感到担心和不快,试图引他谈谈事情,谈谈月底该付的账单,这时候,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她讲话,迷惘的神情中流露出苦恼。有时候,他为了要跑到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把耳朵贴到地板的一条裂缝上去,就做出警告的手势,阻止她讲下去,还举起双手的食指,强调调查的重要性,接着一心一意开始听起来。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古怪的举动的叫人悲伤的根源,可悲的情结正在他的心里成长。 母亲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但是他却恭敬地注意着阿德拉。他认为她的一切作用有更深的象征意义。那个姑娘用年轻而坚决的姿势把一把长柄刷在地板上推动的时候,父亲简直受不了。阿德拉只要向他摇摇手指头,装出挠痒痒的样子,就能使他吓得惊慌失措,穿过所有的房间,砰砰地关上一扇扇房门,最后直挺挺地倒在最远的房间里的床上,在一阵阵痉挛的大笑中打滚,想象着那种他没法顶住的挠痒。因为这个原因,阿德拉摆布父亲的力量几乎是没有限度的。 那时候,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的强烈的兴趣。 一切都是从孵鸟蛋开始的。 父亲花了许多精力和钱财,从汉堡,或者荷兰,或者非洲的动物研究所进口种种鸟蛋;他用比利时进口的母鸡孵这些蛋。这件事情也把我迷住了。他从一无所有中变出那些瞎眼的、跳动着生命的小不点儿,那些虚弱的肚子只是以接受食物的形式去接受身外的世界,那些眼睛被蒙住的、处在生活表层的生物向亮光爬去。几个礼拜后,那些瞎眼的小东西一下子长大了;一个个房间里充满新住户的欢快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和生气勃勃的啾啾声。那些鸟歇在窗帘框上,衣橱顶上;它们在一盏盏吊灯的错综复杂的镀锡枝条和金属漩涡形装饰中间做窝。 在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形成一张五光十色、高低不平的床,一张有生命的地毯;一有陌生人闯进来,地毯就会四分五裂,变成碎片,扑簌簌地飞到空中,最后高高地待在天花板下面。我尤其记得有一只秃鹰,一只巨大的鸟,脖子上没有羽毛,脸上尽是皱纹和疙瘩。它像一个憔悴的苦行者,一个喇嘛,一举一动充满沉着的庄严,在庄严的孤独中沉思。我父亲的长长、厚厚的有圆滚滚的指甲的手,关节强健,同秃鹰的爪子也非常相似。我望着那似睡非睡的秃鹰的时候,总是禁不住产生这样的印象:我同一个木乃伊在一起——我父亲的去掉了水分的、干缩的木乃伊。 我父亲不满足于孵出越来越多的新品种,在顶楼安排起鸟的婚配来,他派出媒人;他把热切的、有吸引力的鸟拴在屋顶上的窟窿和裂口里;不久后,我们家的屋顶,一个巨大的双脊木板瓦屋顶,变成真正的鸟的宿舍,一艘收留各种各样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扁毛生物的诺亚方舟。在这个鸟的天堂被消灭好久以后,这个习惯仍然在鸟的世界中保留着;在春天迁徙的季节,我们的屋顶被一整批、一整批鹤啊、鹈鹕啊、孔雀啊,和各种其他的鸟所包围。然而,经过一个短短的辉煌的时期,整个事业却发生了叫人遗憾的转变。 不久以后,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顶屋那两间做过贮藏室的房间里去了。有一天,春季大扫除,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的王国中。她闻到房间里充满着恶臭,就站在门口,扭着双手;地板上,桌子上和椅子上,滴满了一堆堆鸟屎。她毫不犹豫,猛地推开一扇窗,靠着一柄长扫把的帮助,把所有的鸟都搅得活动起来。一个由羽毛和翅膀形成的吓人的云团升起来了,发出一阵阵尖叫;阿德拉却像酒神巴克斯的怒气冲天的女祭司那样,在酒神那根手杖发出的旋风保护下,跳着毁灭的舞蹈。我父亲惊慌失措地摆动两条胳膊,试图同他的那一群扁毛动物一起飞到空中去。那个翅膀形成的云团缓慢地越来越稀疏;直到最后,只有阿德拉同我父亲留在战场上;阿德拉精疲力竭,气喘吁吁;我父亲呢,这会儿显出羞愧的表情,准备接受彻头彻尾的失败。 过了一会儿,我父亲下楼来——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20世纪外国小说读本》,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秘的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这句话:“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失去了王位和王国的流亡的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书中指出:“舒尔茨赋予的这个‘父亲’,差不多是我们文学中最为灵活的形象。”文中的父亲在你心里是个怎样的形象?你赞成余华的论断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阴郁迷茫,荒冷颓败。 作用:①奠定阴郁和迷茫将构成全文的情感基调;②为古怪而走向绝望的父亲登场渲染(营造)一种阴晦不祥,缺乏生机,令人压抑和郁闷的气氛(或表述为“渲染气氛为父亲登场做铺垫”的意思)。 2.年轻坚决的女仆阿德拉带有几分神秘性,其实象征着冷酷强悍的现实世界。文章为了表现现实世界毫不理解也毫不在意父亲对精神世界的渴望和追求,父亲由于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恐惧而异常惧怕,形象而夸张地描写女仆阿德拉竟然可以任意“摆布”父亲。 3.①阿德拉捣毁了父亲的鸟类世界之后,父亲绝望痛苦。②还暗示被现实打败的孤独者无法逃离悲剧命运:不被世人理解和同情,因自己的“王国”毁灭而颓丧。 4.①父亲是一个孤独、怯懦、神经过敏、想逃离现实而又执着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形象。 ②角度1:赞成,这是一个捉摸不定的父亲形象,他既拥有人的形象,还拥有鸟的形象,仿佛幽灵似地飘荡着。他超越了现实,成为更具普遍意义的灵活的文学形象。他可能是“父亲”,也可能是每一个想超越现实又被现实打败的迷茫的你、我或者他。 角度2:不赞成,这个父亲与传统文学作品乃至我们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迥异,他不可能同任何现实打成一片,他不得不永远漂浮于生活的边缘,在半现实的领域中,在存在的边际,他只是个古怪的“人”,而不具有“父亲”的丰富内涵,不是一个灵活的形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朱元璋删《孟子》 ①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圣人。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一位是亚圣孟子。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供在文庙里,四时八节派代表奉祀。不定期地还要御驾出动到山东曲阜祭孔,那场面隆重浩大,庄严肃穆,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他们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因此,孔子有“百代素王”之称。去过曲阜的游客,都知道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②但是,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农民出身,^造**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因而,他比较另类,不怎么买圣人的账,尤其反感孟子。洪武二年,他下令把孟子的牌位,从文庙里撤出来,取消孟夫子的配享资格。满朝文武都慌了手脚,大家都是孔孟之徒,不执行命令不行,执行命令又感到极其荒唐。幸亏,钦天监的星象专家出来说话了。他说,荧行于惑,是天要发怒的先兆,陛下是不是有些什么政策举措,让上天感到不安了呀? ③朱元璋愣住了,迟疑了。第一,他终究是个农民,而且是小农经济社会下靠天吃饭的赤贫农民,因为靠天吃饭,从基因中就有这种对天的敬畏之心,别人是不敢对他发脾气的,但老天爷要发脾气,他还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虽然贵为天子,作威作福,谁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伟大,再英明,他的命是掌握在老天手里的,阎王要你五更死,决不留你到天明。所以,这位本质上的农民,让步了,撤销圣旨,总算让孟夫子在祭祀时,可以有一盘冷羊头享用。? ④这位农民皇帝撤孟配享的闹剧,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⑤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下令当场拷打臣属,叫做“廷杖”,打死,打伤,打得终身残废者,以朱明王朝最厉害;屡兴大案,株连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造成“村墟断炊烟,陇上无行人”的疯狂,也以朱明王朝最凶残;刑罚之残暴严酷,灭绝人性,例如“剥皮揎草”,例如“腰斩”,也以朱明王朝最为骇人听闻;而宦官之多,特务之众,如东厂西厂,残害百姓,为祸之深,也以朱明王朝创最高纪录。? ⑥因此,有人说,朱元璋坐江山后杀掉的人,比他打江山时杀掉的人还要多,史书上通常缺乏精确统计,此说姑且存疑,但这位历史上数得着的暴君,连自己的儿女亲家,从他最初起义时就是亲密战友的李善长,都格杀不论,做他的臣民可想而知是如何的命悬一丝了。那时,大臣早朝,临行前,全家人都出来与之挥泪送别,因为不知道晚间下了朝,他回得了家,还是回不了家。? ⑦战国时的孟轲,怎么会把明朝的朱元璋得罪了,在当时没有入敢试探一个究竟的。哪敢啊,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到了洪武二十二年,距离撤享的二十年以后,满朝上下,早把此事忘得干干净净;没料到,小人之记仇,真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地步,他对亚圣的憎恨情结。不知怎么搞的,又一次地神经质起来。这回好,朱元璋下令,索性取缔《孟子》这本书,人们终于明白,孟夫子是因为什么招他的恨了。? ⑧在封建社会,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现在成了《三书》,到了四年级,无书可念,也不是办法。这位皇帝发话,另出一本《孟子节文》,全国发行。在这本新版《孟子》里,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节掉了。他对主持这项出版重任的编纂者,恶狠狠地咆哮:“如果这老小子活到今天,落在我的手里,不要了他的命才怪!”? ⑨看看朱元璋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从这些话,就可了解他为什么要跟孟夫子结下深仇大恨的原因了。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这还了得?居然胜过他,这可大大触怒了本是一个流氓无赖坐了江山的他,加之他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所形成的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其实,历代帝王中,不乏“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者,或一介武夫,唯知行伍,或出身草莽,胸无点墨。或贩夫走卒,目不识丁,或边野牧竖,蒙昧未化,这些在精神领域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者,一朝得意,难免会有一种仇恨知识的反常心态,嫉恶知识分子的逆反情绪。但终究是要在文化上不得不补课的,在文明上不得不追赶的,否则他的统治也维持不下去。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还得意洋洋地拿起儒生的帽子作尿壶,可后来,还不是强迫和他一块打天下的伙计,在那儿学习礼仪了嘛?这位亭长衣锦还乡回到下邳时。不也咧开大嘴,吼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烂诗,作前卫诗人状嘛? 只有朱元璋,坚定地坚持着这种残酷嫉恨的小农心理,一直跟孟夫子过不去。? ⑩这本《孟子节文》,甚至到他的儿孙接班当皇帝后,也不怎么强力提倡了。后来,也就渐渐湮没无闻了,后来,大家甚至都忘了曾经发生过的这场闹剧。现在,据说在国家图书馆里,还收藏有这本书,那自然是珍本孤本,一般读者是不会借到以饱“眼福”的了。也许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任何倒行逆施,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五之尊的天子陛下,都要朝孔孟两位磕头,以示崇经尊儒。 B.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取缔《孟子》这本书。 C.历代的皇帝均借助孔孟之道统治老百姓,尤以元明清为重。 D.科举年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学塾的基础教科书,称之《四书》。
|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
B.孔庙、孔府的规格,完全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
C.在新版《孟子》里,朱元璋把他不喜欢,不爱听,反感的,有抵触的词句,统统删掉了。
D.朱元璋撤孟配享一事,在清人全祖望的《鲒琦亭集》中,有所记载。
小题3:朱元璋删《孟子》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作者是如何看待“朱元璋删《孟子》”一事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太把皇帝当回事,而把老百姓高看一些。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等。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造**起家,当过和尚,做过盗贼,对文明、文化、文人,有一种抵触情绪。③朱元璋自身的文化劣势对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先天嫉恨,自然要把孟子的牌位撤出文庙了。
小题4:①作者认为这是一出闹剧,是倒行逆施,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最终只是成为笑柄,留给后人作谈资而已。②亚圣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③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④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倒行逆施最终只能徒给后人留下一笑柄而已。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第一段确实说“历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于孔孟之道,来统治老百姓,所以对这两位圣人恭敬得不得了。”但是并没有说尤以元明清为重啊,再说了文中重点阐述了朱元璋排斥孔孟一事,这也是先后矛盾的啊。因此做这类题目稍稍了解文章内容,答案便一目了然。
小题2:文中第一段说“孔庙、孔府的规格,基本上参照北京紫禁城的规模,是相当富丽堂皇,显赫威风的。”“基本上”而非“完全”。所以做这类题目除了要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外,还需要的是细心,有时答案就在文中,只是换了个词,换了个说法,意思就迥异了啊。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