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9 21:0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石缝间的生命?林希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拚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拚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2: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 (6分) 小题3: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6分) 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3分) ②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3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B.“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这句话说明了任何生命都和人类一样,也都是有感情的,不可避免地有着骄傲的情绪。 C.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D.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并列的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 E.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这里的“一切生命”是指动物、植物以及人类,它启迪人们要敢于寻求艰苦的环境,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要敢于面对、不要悲观。
参考答案: 小题1:(6分)原因:敢于去寻求、战胜最艰苦的环境、具有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3分)。作用:是文章的文眼,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6分)野草:生机不可扼制(2分);山花:生命就是拼搏(2分);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2分)。 小题3:(6分)①(3分)被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②(3分)生物学的:生命本能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遏制(1分)。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1分)。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1分)。 小题4:B D(B “不可避免地有着骄傲的情绪”错。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D四个词语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最后的士大夫,最后的豪杰(节选) ——纪念李慎之先生逝世一周年 许纪霖 慎之先生过世一年了。他的死,就象他的一生,轰轰烈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凡事件中人,必是某种精神的象征。李慎之,这位叱咤风云的思想老人,究竟象征着什么? 一年来,关于他的争论,不绝于耳。不少人将李慎之看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传人,甚至有“梁启超——胡适——顾准——李慎之”的自由主义道统之说。李慎之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这为大家所公认,但自由主义是否有道统,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李慎之生前倒不大愿意自称“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1999年秋天他在香港访问,应邀到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演讲,那年我在那里工作,参与接待。有听众问他,他当场断然否认。至少在公众场合,他是不太愿被简单地化约为某种意识形态的。根据许多人的回忆,李慎之生前很喜欢自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士大夫与自由主义,假如按照过去的传统/现代的二元思维,简直是对立的存在。哪种形象更接近李慎之呢? 死去的人物,最悲哀的命运,莫过于被某种意识形态谱系脸谱化或符号化。我猜想,智慧过人的李慎之之所以自称不无“落伍”的“士大夫”,而非时髦的“自由主义”,可能意识到生后某种宿命。自由主义固然是其最后决断的政治理想,但并非其人格的象征。李慎之在精神上所担当的,乃是从春秋战国孔孟夫子开始,为历代儒家仁人志士所发扬广大的士大夫传统。 中国的士大夫精神,突出表现在天下兴亡的忧患意识、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和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先秦以降的中国历史,漫漫两三千年,基本上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社会。其间,虽然屡受昏君、宦官、朋党和愚民的戕害,以道自任的士大夫们始终是历史舞台的中心人物,或喜或悲,或歌或泣,担当的是朝代的命运、天下的责任。到晚清民初,这些士大夫摇身一变为现代知识分子,但纵然西装革履,依然包裹着一颗士大夫的灵魂。鲁迅、胡适、陈独秀、陈寅恪----,无不如此。不过,时光到了二十世纪之末,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工商社会的崛起、意识形态的消解和知识分子的学院化、专业化,士大夫作为一个精神性群体,终于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了。 时间终结了。当满街人群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当一代俗儒著书立说,全为稻粱时,李慎之在苍茫暮色之中,发出了兀鹰般的绝唱。那个渐渐远去的中国士大夫身影,显得是那样的空旷、孤独和绝望。 在谈到李慎之的时候,我们要记住的,在所有其他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每当我听到一些学生,发誓要在毕业之前,像考一张剑桥证书那样,解决“入党问题”的时候,我就为共产党被逐利之徒侵蚀而感叹。党世俗化了,世俗得失去了理想。而当年李慎之们加入共产党的时候,注入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一腔豪情。从“五四”第一代老共产党人,到“一二九”运动出身的青年干部,其实都是一批充满士大夫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是他们撑起了这个党的魅力和光芒。李慎之在怀念匡亚明先生的时候说: 我一向以为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除了客观环境与政治路线的原因不说,有一点是因为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大多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他们的骨子里都秉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他们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民吾胞也,物吾与也”的襟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气节;立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样,才能使他们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李慎之就是这样的共产党人,即使后来“革命吃掉了自己的儿女”,他也不悔初衷。1998年,我出差北京,到他府上拜访。我们谈到了革命,谈到了年青时代的选择。我过去有一个误解,以为当年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成绩平平的“愤青”。李慎之对我的无知简直有点愤怒:“哪里!当年”一二九“运动中走在最前面的,都是学校里成绩最优秀、在同学中最有威望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都去抱三青团的大腿了!”我问他:“假如时光倒退六十年,您还会坚持您原来的选择吗?”他垂下目光,沉思片刻,声音低沉地回答:“当时没有其他的选择。我们要抗日,国民党不抗日,共产党要抗日;要民主,国民党搞专制,共产党反专制。我们是带着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奔向共产党的。只要你当年内心还有一点热血、一点良知,你就不会选择走另一条路。” 是的,当年的宝塔山下、黄河之滨,云集的是像李慎之这样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青年,是那一代士大夫中的热血精英。他们为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而来,充满着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烈士情怀。李慎之将这些共产党人称为“老派共产党员”。好一个老派!老派共产党员,就是中共党内的理想主义者,以弘道为己任的二十世纪士大夫。 新派共产党员,为利禄而投党,党只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工具;而老派共产党员,一生恨爱,统统融化于间,他们对党之荣辱、理想之执着,难以为后人所理喻。那是用青春的热血和一生的苦恋所凝聚起来的情感,是容不得任何人去亵渎和颠覆的。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没有这样的刻骨铭心,也就没有晚年的李慎之。 (选自2004年4月号《二十一世纪》) 小题1: 文章说“到晚清民初,这些士大夫摇身一变为现代知识分子,但纵然西装革履,依然包裹着一颗士大夫的灵魂”,请概述“士大夫的灵魂”的要义。(4分) 小题2: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作者说李慎之是“最后的士大夫”,又说他“首先是共产党人”;这身份界定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士大夫的灵魂,就是士大夫的精神;其要义有三:天下兴亡的忧患意识,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小题2:在人们都在追逐私利,尤其连知识分子也为世俗功利而斯文扫地的现实中,李慎之先生越到晚年越表现出中国士大夫的情怀,他就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这句话表达作者对李先生的无限缅怀之情,也表现对日益世俗功利化的现实社会不满与忧虑。 小题3:不矛盾。因为,当年他正是带着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奔向共产党的,这其中的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追求公平自由的理想主义和积极投入革命的道德实践,都于中国士大夫精神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作为老派共产党员把一生恨爱都融入对党的荣辱、理想的执着中,这是那些只为利禄而投党的新派共产党员不可同日而语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能说出“灵魂”的本体,1分;二是说明三个要义。每点3分。) 小题2: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句的意思,3分;二是能分析句子的思想情感,2分。 小题3:要点及评分说明:一是揭示其投奔共产党所表现的精神与士大夫一致性,二是要说明老派共产党员与新派共产党员的本质差别。每点3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窃书不算偷”的闹剧该收场了 惠铭生 “窃书不能算偷。”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孔乙己,在偷书被抓狡辩时的“经典语录”。偷就是偷,一个“窃”字成不了遮羞布,更无法把自己和窃贼划清界限。“窃书不能算偷”,如此迂腐、可笑的怪论,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只能贻笑大方,给后人留下笑柄。然而,现代版“孔乙己”从未绝迹,而且齐吟“窃书不算偷”怪论—— 2月1日,连霍高速义昌大桥因货车爆炸坍塌,致10人死亡,11人受伤。于今,事故原因至今调查未明,遭难者家属伤痛未已,公众质疑也未消弭,但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站出来发表“高论”——说义昌大桥这次事故是“落梁”而非“坍塌”;针对“桥断面钢筋过细”的说法,徐腾飞称,铺装层中的钢筋并非受力钢筋。 “落梁”与“坍塌”有啥区别呢?不妨聆听专家徐腾飞的诠释:坍塌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可以认为是桥梁失去承载能力的一种统称。而桥梁失效可分为两大类:构件失效(例如主梁断裂)和结构体系失效。但这次事故是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所以应该是“落梁事故”。 既然坍塌是通俗说法,落梁事故也是坍塌,这与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何异?徐腾飞绕来绕去,咬文嚼字,意欲何为?假如,徐腾飞在科学讲坛上对义昌大桥是“落梁”还是“坍塌”予以解读,这尚可理解;但对媒体和公众高谈阔论,除了有哗众取宠、不分场合卖弄专业知识之嫌外,也似乎是在刻意为官方推卸责任。 当然,像徐腾飞的现代版孔乙己不是个别。2月3日中午12时40分许,外来务工人员小秦骑电瓶车途经上海北翟路协和路附近时,随身携带的17 600元现金散落一地,遭遇路人哄抢。虽然,散落的钱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 800元,但有近万元“随风而出”。对于这起事件,当地警方称:不能定性为“哄抢”。 这是一个令人哑然失笑的“定性”——视频清晰记录着,当农民工的钱撒落后,一些市民就是在忙着捡钱,然后溜掉,这不是“哄抢”是什么呢?再者,路人捡钱不还,即便说哄抢,也不过分。但是,当地警方为何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是“哄抢”?我认为,刻意玩文字游戏的背后,不过是推卸自己责任,维护所谓的地方形象而已。捡钱不还溜掉而不是“哄抢”,典型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调。 若说“窃书不能算偷”,莫过于对陕西“房姐”龚爱爱身份的定义——2月4日,“房姐”龚爱爱被神木警方刑事拘留,同时,警方声称:经查,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房姐”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拥有N个假户口、房产N套,价值上亿,原来她是一个“合同工”?是的,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但也是一家国有性质的企业。当地警方强调“房姐”是合同工,而非国家公职人员,依旧没有逃脱以往官方推卸责任的“老套路”——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怪论呢?! “窃书不能算偷”,这样的滑稽闹剧该结束了!(摘自2013年2月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抓住货车爆炸这事实,把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的坍塌归因于外力导致梁体坠落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失效。 B.上海警方,因外来务工人员小秦17 600元现金散落之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回7 800元而就此言之凿凿,强调该事件“不能定性为‘哄抢’”。 C.神木警方刑事拘留“房姐”龚爱爱声称:神木农商行属企业法人龚爱爱系长期合同工,非国家公职人员。言外之意:坏事都是“临时工”干的。 D.无论是桥梁工程专家徐腾飞的“高论”,还是两地警方的强调声称,其实质都是荒唐可笑,站不住脚的。
|
小题2:下列对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体现了他为人的迂腐和对自己偷书被抓一事的羞愧和辩解。
B.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越是高谈阔论,言之凿凿,逻辑严密,越是令公众失望。这是个别专家和某些官员的行为。
C.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耍的是小聪明,其真实用意是逃避问责,维护所谓的部门和地方形象。
D.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与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论调,都是既难欺骗自己,也难欺骗别人,只能贻笑大方,给他人留下笑柄。
小题3:为什么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被称为闹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因为现代版的“窃书不能算偷”表面上高谈阔论,言之凿凿,实际上就像孔乙己偷书被抓时的狡辩一样荒唐可笑。只能导致正义缺失,公众对所谓的专家、地方官员失望和愤怒。
本题解析:
小题1:警方是基于推卸自己责任,维护所谓的地方形象抵赖,找回7 800元只是理由之一。
小题2:逻辑很不严密,漏洞百出。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
|
? ①季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②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
?③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④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
?⑤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
?⑥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⑦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己而不利人”的捣蛋鬼。
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
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
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
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先生的一篇随笔的题目结尾有何作用?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季老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简要探究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 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
? 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3、①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
4、作用: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题“缺憾人生”;深化了主题(升华了主题)?人生总有缺陷、不完满,才能够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的“不完满”说,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他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炖上铜壶,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来,羊等着你要上山吃草。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她用手掰碎着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羊圈充满着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祷着什么。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皮夹。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徘徊。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一个偌大的影子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频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他卷起羔皮回屋。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乌鸦躲闪开了。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他把羔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羔皮。他走近,羔皮已微微缩皱。苍蝇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喝着奶茶,两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走。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羔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着峡谷。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1.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他对待女儿、对待事情和对待苦难等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小说围绕发生在青藏高原上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作者以主人公如何处理一只死去的羊羔为明线,以父亲如何关爱女儿心灵的健康为暗线,彰显了承受苦难与关爱生命的主题。
B.作者自己说:“文学对苦难的表达,直接写沉重,我不忍,我选择了‘轻逸’——一片白云。”作品中的一片白云,既是高原上的羊群,又是一片安静祥和的精神世界,隐约暗示了作者厌恶死亡,不敢正视生活中的苦难的懦弱心理。
C.小说中羊羔之死这个细节表现了父女不同的情感反应:女儿因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而惊惶哭泣,父亲则因见惯了死亡而变得麻木不仁。
D.小说虽然表现了生存的艰辛,但作者反复描绘羊群如同一片白云,给我们感受更多的是生命的诗意。尤其是小说的结尾,蓝天、白云、清溪、峡谷,一个牧羊的少女,互相呼唤的羊群,还有温和慈祥的老人和美丽温馨的家园,把有如童话一般的美好世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E.小说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富有地域特色;在“轻逸”处理自然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不回避自然界的血腥。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在苦难的背景上承受自然的灾难,在关爱的天地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参考答案:1.①慈祥和善良,对女儿充满爱意。②敏锐细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③坦然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对苦难有超常的韧性和承受力。(学生作答应举例说明)
2.(1)转移话题,不想让女儿沉浸在羊羔之死的事件中。
(2)听到回应,认为女儿没有受羊羔之死的影响,内心感到欣慰。
3.示例一:作品围绕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表现出生存的不易和生命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纠葛中,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执着和向往;人与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中达到的一种和谐。
示例二:面对死亡,却能表现温情,实则蕴涵着作者对生命有更高的认识,即生命要承受苦难和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4.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