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8-09 21:03: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大 猩 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敞开的门面里花花绿绿,银光闪闪。风吹过,挂在柜台上的风铃发出阵阵叮咚的响声。
其实那店里卖的东西也并非都那么精。比如,就有一只比五岁的儿童还粗壮的玩具大猩猩,被当做商店的招幌,天天挂在外面。那大猩猩用褐色的粗呢料缝制,眼睛鼻子嘴巴脚爪镶着些黑色的人造革,造型略微夸张而颇滑稽。
奶奶总带着妮妮路过那个精品店,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奶奶却总没带她进那店里去过。
妮妮四岁多了。妮妮懂事,妮妮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成托儿所而只好到奶奶这儿来跟奶奶过。妮妮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办事员,所以爸爸妈妈工资少而没法子赞助托儿所一匹摇马,所以爸爸妈妈就把她送到奶奶这儿来了。奶奶其实比幼儿园的阿姨还会讲故事,还能教妮妮用碎布头纸盒子塑料瓶自己制作好多玩具。妮妮相信奶奶的话,那家精品店不是小孩子和老头儿老太太买东西的地方。可是路过那家精品店时妮妮总望着那只大猩猩。回到家她就要奶奶给她讲大猩猩的故事。奶奶就编了好多故事讲给她听:包饺子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吃饺子肚子痛住医院的故事;哄妮妮睡觉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玩不睡觉结果掉进井里的故事……末了妮妮总问:“大猩猩不疼吗?”奶奶就总说大猩猩不贪吃不贪玩不会疼。可妮妮在表情上总不大相信。
有一天奶奶突然宣布:“妮妮,奶奶能给你买玩具了,你想买个什么呢?”原来奶奶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五块,而且补发了半年的,所以那个月就多出了三十五块来,奶奶愿意都用来给妮妮买玩具。
本来是到百货公司去买,可是路过那个街角时,妮妮像粘在了那儿,拎扯不动了。奶奶想了想,就带她去那店里了。
店里有位描眉的小姐,她见奶奶牵着妮妮进来了,忙满脸堆笑地招呼:“买点好玩儿的吗?我们这儿有好多的玩偶哩!有刚进的蓝精灵,还有椰菜娃娃……”
奶奶就问妮妮:“你喜欢哪一样呢?”
妮妮望望蓝精灵,望望椰菜娃娃,望望沙皮狗和绿鳄鱼,最后却不再在店里望,而是跑到店门外,望着那个大猩猩。
描眉的小姐笑吟吟地跟着妮妮和奶奶,对奶奶说“原来小妹妹喜欢这个大猩猩,这大猩猩反正也挂旧了,我就贱卖了吧──原价二百,我一百二就卖……买吗?买我就把它放下来……”
妮妮不等奶奶表态便跳着脚拍手嚷:“放下来放下来!快点儿放下来!”
奶奶慌了:“别呀别呀……”奶奶兜里只有四十块钱,只打算花三十五块钱买玩具,一百二!奶奶想也不敢想!
奶奶牵着妮妮硬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拉。妮妮不甘心,还拼命扭回头去望那大猩猩。描眉小姐站在大猩猩身旁撇嘴。
妮妮大哭。奶奶急了,绷着脸问:“那大猩猩有什么好?那么贵!你干吗非要那大猩猩?”
妮妮抽抽噎噎地说,说得好认真,说得好吃力。奶奶忽然听明白了。
妮妮是说,那大猩猩的两只胳膊,总那么给捆起来,吊着,大猩猩一定很疼很疼,大猩猩哪天才能不吊着,给放下来呢?咱们买下它,让它跟咱们回家吧!
奶奶听明白了以后,就蹲下来,一把搂住了妮妮,搂得紧紧的,用自己起皱的脸,紧贴着妮妮湿漉漉的小脸蛋。
奶奶带妮妮回到家,用大钥匙打开柜子,用小钥匙打开柜里抽屉,用双手取出个旧的手提包,打开它,从里头取出个手绢包,打开手绢包,从里面数出了好多张大票子……然后奶奶又带着妮妮到了那街角的精品店,用一百二十块钱买下了那个大猩猩,妮妮简直抱不住它,说实在的奶奶抱着也吃力。
奶奶对收了钱还在吃惊的描眉小姐说:“以后,任凭什么样的玩偶,只要是模仿动物的,你就别再把它们捆着吊着,别让它们痛苦!
描眉小姐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我要不捆着吊着那大猩猩你还舍不得买它哩!可当那一老一小互相帮助着抱走大猩猩以后,她一边抠着指甲上的蔻丹,一边也浮出个淡淡的念头:是呀,捆着吊着,究竟不好看,怎么以前就没感觉出来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精品店,突出了它的“有色”和“有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妮妮听奶奶讲大猩猩故事后总要问“大猩猩不疼吗”,又“总不大相信”奶奶的回答,这突出了四岁多的妮妮年幼任性的性格特征。
C.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虽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但读者却在轻松平静的故事里感受着内心的沉重和不平静。
D.补叙妮妮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状况,既使妞妞“只好到奶奶这儿来”的情节真实可信,也令人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心生感慨。

E. 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要纯净善良的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发人深思。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6分)
小题3:文中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为什么小说中“描眉的小姐”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小题2:
通过对奶奶取钱动作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奶奶的细心和谨慎,表现出奶奶生活的拮据和节俭,突出了奶奶善良和坚定的性格特征,也从侧面表现出奶奶对妮妮的爱,丰富了小说主题的内涵(善良不仅是儿童的纯真天性,也是很多人的美好品质)。(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3:
①呼应题目;②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③构成象征,象征了被摧残、受伤害的生命和情感,承载了尊重和关爱生命的愿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小题4:
①采用了准确简洁的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的外貌特点清晰和突出,带动了读者联想;②人物形象缺乏善心和关爱的个性很鲜明,典型性强;③与妮妮和奶奶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对比,金钱至上的唯利思想突出;④推动了“买”大猩猩情节的发展;⑤从反面强化了小说呼唤美好纯真的心灵和人性的立意。(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选择题】此类选择题是对文章综合考查题,包括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要全面理解作品,根据选项鉴赏的角度结合原文语境具体分析判断。A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主要体现在第一自然段中,而且比较容易归纳。D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而且仅仅体现在本自然段中。B项妮妮的性格特征应该是纯净、天真、善良。C项“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与原文意思不符。有伏笔,如“天天挂在外面”、“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等;有转折,如“奶奶要给妮妮买玩具——因钱少而不买——回家取够钱买回来”等。
小题2:对于小说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和主题。答题思路与诗歌语句赏析相似:①手法;②语句所表现的的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情感;③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情感、文章的主题;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这样答题比较周全。
小题3:玩偶“大猩猩”是小说的题目涉及到的事物,思考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结构作用:与题目、前后文的联系(这里“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作用:暗示主题、有深刻寓意。
小题4:此题是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的分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作者的感情态度。“描眉的小姐”是个次要人物,作用还是从内容结构的角度思考分析,内容上:这段描写表现该形象的特点,次要人物对于表现主人公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结构作用:与上文或下文的联系(照应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各不超过15个字):
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都江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揭示主旨,总领全文。
2.答案: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答案: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
4.答案:突兀在外,讲求排场,缺乏活力;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
5.A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龙卷风学名“龙卷”,多出现在夏季地表或海面显著增热的午后,这时空气垂直对流十分剧烈,巨大的积雨云迅速增长,在雷雨大风天气状态下,龙卷风便有可能应时而生了。积雨云前部为上升气流,后部为下沉气流,两种气流交界处,大气极不稳定,这种扰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涡管,像一个猛烈旋转的“大轮子”,产生了一个强大的高速气柱,如“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自积雨云底部旋转而下。有的稍伸若隐悬挂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有的能伸达地面或水面,在陆上卷起泥沙、尘土等的,称为“陆龙卷”;在海上卷起海水的,称为“水龙卷”,俗称“龙取水”。
龙卷的水平尺度很小,在地面上其直径一般为几米到几百米,最大的可达一千米左右,但龙卷中心的气压非常低,造成很大的水平气压梯度,从而导致强烈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所到之处,草木、尘沙席卷而上,墙倒屋塌,吸力和破坏力特强,而由于尺度很小,常见相邻两座建筑物一座被毁而另一座却毫发无损。因为龙卷风生消迅速,来去突然,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几乎无法预报。
“尘卷风”不如“龙卷风”名声大,主要出现在夏季午后的晴好天气,日晒充足,地表干燥,在地表受热不均时,涡旋中心的热空气强烈上升,四周的空气则向涡旋中心急剧流入补充,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旋风,可以把大量的尘土和细小物体卷扬到空中,形成一个小尘柱。尘卷风是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当然地形也有一定的关系,楼群之间狭窄的空间会加速风的旋转,也可能加强对流天气。“尘卷风”的破坏力、影响范围远比龙卷风小得多,但发展成强烈尘卷风后,短时间内形成的巨大能量也足以拔树倒屋,形成灾害。2004年8月27日,一股强烈的尘卷风突袭了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工地,三幢临时设施屋顶被卷起,房子被摧毁,造成2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0期《龙卷风与尘卷风》,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龙卷风和尘卷风的比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引起龙卷风和尘卷风的“罪魁祸首”均是强对流天气。
B.我们看到的龙卷风均是一个“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而尘卷风均是一个小尘柱。
C.龙卷风发生时往往夹着雷雨,尘卷风出现时却往往万里晴空。
D.龙卷风比尘卷风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但发展强烈的尘卷风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碰见和尘卷风生成、消亡都很突然,时间短,尺度小,近期内很难提高预报水平。
B.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楼群的剧增,可能会使对流天气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尘卷风形成的可能性。
C.如在野外遇上龙卷风,听到由远而近的巨大呼啸声,应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
D.发生尘卷风时,应尽快远离尘卷风可能经过的高大广告牌、不结实的临时性建筑和树木。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能够拔树倒屋、毁房伤人的尘卷风就不是“一个小尘柱”了。
小题2:据文章介绍,龙卷风的风速一般估计为50-150米/秒,最大可达200米/秒,目前人类短跑的速度远低于此,所以遭遇龙卷风时“迅速顺着龙卷风路径的方向撤离”是十分危险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上海作家)
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到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河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乐意;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昂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绝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之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得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然而,要论诗,只在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是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虎跳峡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丝帛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大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
1.“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里两个“屏着气”有何不同?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2.“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中的“抚摩”和“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中的“洒”都用得很精彩,请结合上下文进行简要赏析。(3分)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3分)
(2)从第②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1)第一个“屏着气”是表示作者心怀崇敬的心情; 第二个“屏着气”表示作者不仅心怀崇敬,而且表明作者被深深感动,并作了深入思考。(2分)(2)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2分)
2.“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2分)“洒”这个词写出了“清波荡舟”的男女,轻松欢快的心境,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这两个词都使用了移用的修辞手法)
3.(1)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3分)(2)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3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小题1: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脂批: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是指文中哪句话?(4分)
小题2: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极会说话的聪明人,请简要赏析她的语言描写。(选一处)(3分)
小题3: 王熙凤见黛玉这一段精彩的表演,表现了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小题2:
例: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说明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贾府的权势大。
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一句话,既讨好了贾母,也讨好了黛玉,还讨好了二位夫人和“三春”,真可称得上是“一石三鸟”。
小题3:①性格泼辣,处世圆滑;②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③善于讨好贾母;④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⑤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到。(任选三点)


本题解析:
小题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其实是人物塑造中语言描写的一种特殊手法,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未见其人,先写其声,能句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小题2:这是一道通过分析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题目,由人物的言谈话语可见一个人的内容世界和思想性情。
小题3: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