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A.《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
3、单选题 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现代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直接联系越来越少。今天大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报表来与自己的下级打交道,来获得信息和进行管理。这段话支持了这样的看法,即企业规模的日益增大:
A.带来了一些更好的企业管理方法
B.在企业中形成了一些不同的阶层
C.造成企业管理者与工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
D.使管理者可以更客观地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价
4、阅读题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
——“刘易斯拐点”逼近了吗?
?王自亮 李宏
说到刘易斯拐点,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人口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着实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易斯拐点却与人口红利恰恰相反,它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
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经受住刘易斯拐点的考验,经济发展很可能遭遇不小的挫折;但反之,我们能顺利将这个挑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催化剂,这也兴许是经济另一次腾飞的拐点。
这一两年,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而且由民工荒衍生出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是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从根源上而言,民工荒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工短缺问题,而是全社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在新商业文明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持相近观点:中国的劳动力还有20%至30%可由“农”转“工”,继续带来人口红利。他认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比下降到10%左右时,工业化基本完成,所以中国还有继续转移的潜力。也就是说,樊纲也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就我国现状来说,首先,关于劳动力供求规模,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因此从绝对数上而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内不会改变,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即将出现。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当然,刘易斯拐点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参考,而不能是一个标准。即使刘易斯拐点真的如期而至,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倒逼机制”,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小题1:关于“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红利”指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口特点。
B.“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
C.“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密切相关又恰恰相反,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它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出现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B.国家发改委的张燕生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经济学家樊刚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一段时间,二者的观点大同小异。
C.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可能会使我国经济遭受不小的挫折,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催化剂,定会迎来经济的另一次腾飞。
D.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依据,或者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或者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劳动力的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就现状估算,我国1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刘易斯拐点”。
B.目前虽然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有余力,但是人口是流动的,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C.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说明掌握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非常必要。
D.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有效办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8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
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能“文化快餐”。
小题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