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8-09 21:13:1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已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已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筋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焯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已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答案:1.C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 91exam.org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小题1: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小题4: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小题6: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小题7: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小题2:(2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小题3:(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小题4:(2分)(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 小题5:BD 小题6:(5分)(1)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小题7:(5分)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6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小题1:第二自然段画线句中,用“暴风雨”修饰“哀伤”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哪些技巧,并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3:在这一个小时发生的故事里,“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B.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参考答案:
小题1: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1分),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1分),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1分)。(每点1分,写出3点给4分)
小题1: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
小题1: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4分,其中门和窗各2分)
小题1:B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说类文章,完成6~8题。(6分)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题1: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里运用比喻,反面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宇宙的浩大,能毁灭像“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
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苇草”一样没有尊严。
小题2:对“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
C.一个人即使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没有思想,但只要活着,也就有了全部的尊严。
D.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小题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
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C.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思想,努力提高自己。
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参考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B
本题解析:
小题:文中说,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小题: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但不能没有思想。
小题:原文是“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⑴《红楼梦》中,黛玉死后人们都不敢把她的死讯告诉宝玉,是谁首先把这事告诉宝玉的,这人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
⑵《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手段毒辣是出了名的,在“计害尤二姐”一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简述这一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1)是宝钗首先把黛玉的死讯说给宝玉的。因为宝玉虽然有病,但宝钗深知“宝玉之病实因黛玉,而失玉次之,故趁势说明,使其一痛决绝,神魂一归,庶可疗治”。由于宝钗能坚持心病心治的方法,宝玉的病后来果然逐渐地好了起来。下
(2)王熙凤得知贾琏偷偷地同尤二姐结了婚,就将尤二姐骗进府中。一面唆使被逼退了婚的张华告状,借此大闹;一面又暗中煽动小妾秋桐辱骂,借刀杀人。尤二姐十分痛苦、懊悔。王熙凤又买通胡太医,让尤二姐吞下打胎药后小产。维系生命的一丝希望也断绝了,尤二姐遂吞金自尽。凤姐故作姿态,伤心痛哭。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