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十)
2017-08-09 21:19: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2013·高考北京卷)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小题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小题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小题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小题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参考答案:
小题1: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小题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小题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4: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5: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题解析:
小题1:“氓”“蚩”“贸”不要写错.
小题2:注意“锱铢”不要写错;
小题3:注意“遗”不要写错,“也”字不要遗漏;
小题4:不要遗漏“乎”,不要写错“骤”;
小题5:注意“次第”不要写错。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小题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小题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少邻并”的意思是“很少有邻居往来”。解释诗句意思,要把它放到整首诗中去理解,同时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2:A项第一联是描写李凝居住的环境,突出写了“幽”字,暗示了李凝隐者的身份,因而正确,这一句是从语言的运用上说。B项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刻画环境之“幽静”,的确是以响衬静,这一句是从表达技巧上说。C项是从表达方式上说,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是正确的。但首联是描写幽居的环境,是写景而非抒情,尾联才点明了自己的志向,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因而说“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不正确的。D项具有综合性,涉及诗的内容、人物心情、语言运用及阅读效果,感情无跌宕,注重炼字,所以读来回味无穷,因而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南宋末年进士,宋亡,隐居不仕。?一生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1)简要分析“断雁”这个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在江上秋雨的背景中以失群孤飞的形象、凄凉的哀鸣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象征词人踽踽独行、奔波飘泊的形象;写出词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2)一任:饱经沧桑之后的恬淡、无奈;点滴:少年的憧憬、中年的哀愁、老年的孤凄,往事历历袭上心头;到天明:彻夜无眠,内心深处的伤痛难以忘怀。?(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 ——《四库全书》?
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参考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