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A.生活中充满了灰色的模糊地带,常令人面临两难境地,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则能真正为我们指点迷津。 B.痛苦和快乐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痛苦便无所谓快乐,无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 C.追求一种具体生活之上的普遍原则很容易,所以很多人选择“活得正确”而放弃“活得丰富”。 D.不论是正确性标准的形成,还是正确性标准的修正,都离不开生活实践的丰富性,二者密切相关。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 .“活得正确”与“活得丰富”二者之间的关系颠倒了。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2:试题分析:C.不是“活得丰富比活得正确更重要”的原因。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3:试题分析:A这是希腊哲学家的观点,作者认为这种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C“活得丰富”与“活得正确”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有误。D文中无此意。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王 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摸摸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德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德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思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德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德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德,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 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中对记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
?
小题2:这篇新闻报道,介绍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哪些特点?(5分)
?
?
小题3:结合本文的创作意图谈谈, 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环境描写映衬了人物的心绪,为下文获奖的情节做铺垫; ②记者的描写设置悬念,为托马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获奖伏笔,同时说明托马斯的获奖是众望所归。 (每点2分,关键词答对即可)
小题2: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以精准笔触勾勒内心波动和自然万物,言简而意繁;②通俗易懂,富有童趣;③善于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或意象“凝炼、透彻”)有极强的震撼力;④借鉴东方文化的创作技巧(或“受日本俳句或唐诗的影响”),诗歌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画面美、音乐美);⑤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或“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即可得5分;如果只是笼统回答“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纯诗”1-2分。)
小题3:(6分)①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体现的是静下心来搞创作的沉稳心态,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为名利写作的文学品质;②当今的文坛浮躁,急功近利,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自然难以出“精品”。作家应学托马斯,沉心静气搞创作,才可能创作出伟大作品。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不论是这两问中的哪一问都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环境描写位于文章开头部分,所以在结构上为下文获奖的情节做铺垫,在内容上映衬了人物的心绪;记者的描写也是在文章开头部分,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为托马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获奖伏笔,内容上说明托马斯的获奖是众望所归。
点评:本题考得依然是作用题,答题时一定要先看清楚所考查的句子的位置,然后再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2:试题分析: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说明了他的诗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而又通俗易懂,富有童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还善于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有极强的震撼力。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个是时间长作品少体现了都是精品,另一个和当今文坛的浮躁作对比。
点评:本题不求面面俱到,言之有理即可,但阐述理由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每个要点3分,大致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
恐惧之外
(美)鲁思?斯特林
尽管呼吸困难,大伟仍旧奋力地攀上那块搁着他的衣服的岩块。他拿了一条大毛巾裹着他细瘦发颤的身躯,并且急速地揉搓着双手。现在一切都结束了,他觉得无比地畅快。他一旦下决心要跳下水去,就没有任何事或物能阻止得了——即使是那丛耸在翻滚的波涛上的危岩,那冷冽的黎明,或是,他父亲愤怒的咆哮。
“把你的南瓜处理干净,大伟!”他父亲说。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父亲掴在他耳朵上的那记强有力的耳光。但无论如何,人已经来了,他想着,一边从那状似巨人指头般指向大海的岩堆上向下俯视——十五尺高。大伟明白这件事的危险性,而他也害怕:只要狠狠地一纵身,他的头就可能开裂,像六年前那个疯狂的孩子一样。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离得远远的,”大伟的父亲朝他吼叫,并且再次抡起拳头,“除了我这个该死的蠢儿子。”
在地平线的那一端,一道白光横过东方的天空。再过一两个小时,那些城里来的人,会将沙滩覆盖在遮阳伞、海滩椅以及他们上了油的苍白的肉体下。当他们不游泳或稍事休息的空档,他们会开着车,在乡村四处逛逛,为的是要替他们的房子物色些古董来摆饰。对村民而言,不管给的是一只松木匣子或一张家庭用的摇椅,一样令他们心痛不已;但是一想到迫切需要的食物,也只好抿着嘴,无奈地收下交易的钱。
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站在凉亭里,看着人们跳双人舞。一个全身穿着白色,发色淡得像月光的女孩,轻脆爽朗地笑着,笑弯了腰。大伟突然觉得颤了一下。她在阳光下看起来是如此耀眼!大伟没说话,只摇了摇头。就在那时候,一辆红色的敞篷车开了进来,一个理了平头,身穿马球衣的男孩,扯开喉咙大喊着:“好了没,吉妮?”接着,她穿过草坪,迅速地离开了。吉妮和克林顿?亚伯里,那个拥有一辆红色敞篷车,并且住在一栋马蹄形屋顶的夏季别墅里的男孩在一块好一段时间。晚上,当他穿上米白色的夹克,领着吉妮在舞池里跳舞时,看起来是那么硕壮、威武;而下午,当他在码头表演跳水时,吉妮则会站在岸上大声喝彩。
“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大伟的父亲告诉他,“那些岩石很危险的,要跳,到码头那边去吧!”大伟轻蔑地说:“码头是给城里来的男孩用的。”
城里来的男孩们也知道那些岩堆。一个礼拜前的某天傍晚,当大伟正卸下门廊最后一块地板,而吉妮正在草坪上忙着招待朋友糕点及柠檬汁时,克林顿说:“从那孩子死后,就没人敢再到那些岩堆上跳水了。”
“你们谁愿意去啊?”吉妮问。大伟站了起来,拨一下额前散乱的棕发:“我才不怕呢!”话刚说完,他忽然警觉到自己做了什么,一粒汗珠沿着前额滴下来。吉妮迅速抬起头来,而克林顿也盯着他看。“你试过吗?”她问。“没有,”大伟说得很慢,“就算要试,也没什么。”克林顿看了看其他的人:“他说大话了。”大伟在工作服上擦了擦冒汗的双手,然后蹲下来继续工作。有个东西轻轻地拂过他的臂膀,他抬起头来,看见吉妮正端着一杯柠檬汁站在他面前:“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定很渴吧!拿着。”
克林顿大声喊着:“要喝,他自己会到厨房去拿。”
我要让他们瞧瞧,他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瞧瞧……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所有人的工作进度都慢下来了。只有大伟仍在太阳上升之前,卖力地练习,与鸥鸟分享他的孤独。他不断地升高起跳的高度,每升高一次,他就用指甲在石块上刮一道痕迹。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跳水的过程中擦破了肩膀,严重流血。
终于准备好了。次日,他带着中餐到海边等候。当吉妮穿着黄色的游泳衣出现在海滩上,大伟朝她挥手呼唤着,吉妮也回以热烈的挥手。霎时,大伟失去了理智,他的胸口仿佛有东西重击着。他朝着最高、最凸出的岩头爬上去,那里已没有练习时做下记号的指甲刮痕:海水四下窜流,三十尺的高度!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人们不断地聚集过来,码头上的城里男孩也向这边张望。大伟绷紧了肌肉,摆好了架势。他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叫声:“不!不要这样,大伟!”他朝下一看,吉妮正向他伸出双臂,乞求他停止。大伟凝望着她。
“大伟,下来。拜托你,下来好不好?”她呐喊。她焦虑的音调使大伟犹豫了。他退回一步。但是当克林顿叫嚣着“怎么了?没胆了吗?”他又紧握住拳头,再次向前踏出一步。这次他不会再退回来了,也不能再退回来了,他知道他一定办得到。“大伟……”吉妮的声音中透出恐惧,“大伟,我求你别跳!”他坐了下来以抑制想跳下去的冲动,他把头埋在手里。下面传来一阵阵嘲笑的声浪,其中,克林顿的笑声格外清晰。
当他抬起头时,人群已经散尽。此时,他已是筋疲力尽。
大伟多想告诉她,要忍受克林顿笑他怯弱比从岩堆上跳下来难多了。但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清楚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
“我并不是胆小,”大伟说,“我不怕跳水的。”“我知道。”她回答。他们相偕着走离了克林顿,不过大伟丝毫没有察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文章标题“恐惧之外”意蕴深厚,令人思考,恐惧之外,究竟是什么呢?或许是勇敢,或许是理智,或许是关爱……
B、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警告,既强调了岩堆的危险性,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又反衬出大伟“跳水”的鲁莽,还创设了悬念,推动了读者的猜疑,促使读者深入反思。
C、吉妮是个美丽、热情、开朗的女孩,但她喜欢捉弄人,她怂恿大伟跳水又阻止大伟跳水,复杂多变,是个“圆形人物”。
D小说集中笔墨写了大伟想要跳水的场景,中间穿插了大伟与吉妮相识、相交等情节,情节紧凑又跌宕起伏。
E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不同,只注重人物内心的展示,淡化情节和人物个性。
2、文中画线句“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结合文章其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克林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简要谈谈“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的含义?你赞赏那种勇气?请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他要在吉尼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气。②他不能在城里男孩面前示弱退却。③处在叛逆的青春期,他要挑战危险。(意对即可)
3、①他与大伟的对立紧张为情节和人物心理设置了障碍,实现了一种延迟的结构效果。②他的挑战和嘲笑是大伟冒险跳水的原因之一,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4、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跳是一种鲁莽的勇气,不跳是一种理智的勇气。“理智的勇气”高于“鲁莽的勇气”,因为“要忍受克林顿笑他怯弱比从岩堆上跳下来难多了”。这句话告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换得的虚荣是鲁莽和无知的。真正的勇气是面对险境有理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面对人们的讥笑也能泰然处之。
以下两种观点选其一即可。
观点之一:我更赞赏理智的勇气。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有胆量从悬崖上往下跳,但只有一个成熟的人,才具备使自己免于荒谬的胆识;挑战需要勇气,但在冲动之中,理智和理性的回归是更可贵的勇气。举例得当。
观点之二:我更赞赏跳的勇气,虽然有点鲁莽,但挑战危险更能体现人的大无畏的精神,有时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也需要点冒险精神。举例得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学研究近30年发展很快。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互相作用是产生地震的基本原因。软流层托住的板块之间,因彼此的相对运动而处于一种应变状态,大部分应变能在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而积累在板块内部的应变能,则通过远离板块边界的调整作用——高断层面发生破裂即板块内地震而释放出来;火山活动则造成了稳定板块内部的其他地震。板块学说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地球科学家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这个学说面世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有关的细节问题,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等,虽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地球科学家是赞同这个学说的。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上,在大洋中脊(如大西洋西部),来自软流层深部炽热的新物质上涌到地面,逐渐冷却固结,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并使洋脊扩张。新生长出的板块很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千米。在这样的地带(即发散带),地震较浅、较小,表现出与海底扩张有关的性质。在两大板块汇聚的地带(即俯冲带、汇聚带、消减带),一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面,地震最大,表现出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性质。在两板块沿着垂直于地面的边界(即转换断层)滑动的地带,地震强度虽不及俯冲带的地震大,但因震源很浅,仍颇具破坏力。
以上说的是三种主要的板块边界,大多数地震(板间地震),都是发生在这些边界上的。但是,有些地震并不是正好发生在板块的边界上。它们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而是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像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碰撞引起的欧亚大陆内部的形变和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像近年来接二连三在西部、西南发生的较大地震主要是这种地震。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印度板块的碰撞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我国的地震活动与世界的两大地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紧密相关。频繁发生的地震给我们造成灾害。
小题1:下列有关“板块学说”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板块学说解释了许多地震产生的原因,火山活动是岩石熔化膨胀的结果,其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说关系不大。
B.总的来说,不同国家的多数科学家都支持板块学说的观点,只是在地幔如何对流的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看法。
C.板内地震与岩石层板块内部的形变有关,与板块的边界无关,欧亚大陆内部的一些地震就属于这种情况。
D.相较于板块内部,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直接而频繁,因而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边缘上。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中,会形成一种应变能,它们会通过板块边界附近的地震和板块内的地震释放出来。
B.在大洋中脊,新物质上涌到地面,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层板块,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年轻。
C.转换断层处的地震因震源浅而颇具破坏力,可以推知发散带的地震虽然较浅、较小,也同样颇具破坏力。
D.中国大陆“5.12”汶川大地震,是由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因而它属板间地震而不是板内地震。
小题3: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根据文意,谈谈板块学说给我国防震减灾带来的启示。(5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①注意研究中国所处的欧亚板块以及周边板块的运动规律,及时进行地震预报,以减少损失。
②尽量避免在地震带兴建大中型城市和重要工厂、设施等,减少地震带来的大规模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③注意观察板块内诸如火山、地质变化等情况,防止由此引发的地震灾害。
本题解析:
小题1: A.“其造成的地震与板块学关系不大”文中无据;事实上,火山活动频发区就集中在地壳中的断裂带上,这就是运用板块学说验证了的事实。B.原文是“如地幔是如何对流的等等”,表明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只是”限定不准确,C.原文“不直接与板块的边界有关”,注意“不直接”三字。
小题2: B应是“愈远而愈古老”。C“小”“浅”不是地震破坏力大小的充分条件。D汶川大地震是属于“板内地震”。
小题3:回答本题要扣住地震的原因和地震的规律来回答。“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板块的相对运动及其互相作用是产生地震的基本原因”“火山活动则造成了稳定板块内部的其他地震”“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印度板块的碰撞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使得我国的地震活动与世界的两大地带——横贯欧亚地震带及环太平洋地震带紧密相关”这些都是答题的依据。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