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三)
2017-08-09 22:17: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多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张倩如率先剪了发,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琴告诉母亲想学倩如那样把头发剪掉,却遭到母亲的反对。琴对女子命运的不公表示质疑与愤慨,并毅然剪去自己的头发。(《家》)
B.在徐曼丽生日的那天晚上,赵伯韬与吴荪甫密谈,赵伯韬以胜利者自命不凡的口吻胁迫他,吴荪甫明知在赵伯韬大规模经济封锁下,处境十分艰难,仍然顶住。之后,吴荪甫将他的厂押到公债上,作最后一搏。(《子夜》)
C.“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意思,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觉新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父亲的一句话“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就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家》)
D.在吴公馆进出的一群青年人中,张素素可以算是最有朝气、最有主见的,她劝四小姐慧芳应该积极争取自己爱的自由和权利;建议她向吴荪甫要求让她下半年进学校读书;带她到郊区的丽娃丽妲村去散心。(《子夜》)
E.欧也妮23岁生日那天,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便争先恐后地来到葛朗台家,向欧也妮小姐祝寿。公证人的侄儿送来了索漠城少有的鲜花,银行家的公子献上了欧洲少见的望角铁树。老葛朗台心里明白,“他们都看中我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祝福》选自小说集《__________》,鲁迅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经典悲剧形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6分)
小题1:?,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小题2:锄櫌棘矜,?。(《过秦论》)
小题3:?,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小题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5:?,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
小题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小题1: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
(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2: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3:?,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题4:江流天地外,?。(王维《汉江临眺》)
小题5:?,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其他题  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___?? ?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雷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_? ? ,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3)子曰:____? ? ,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