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小题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180字。(1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C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句中加点字“溜”是研究、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意思;(1分)表达效果:反复运用三个“溜”字,(1分)分别从科研生涯和科研成果两方面,(1分)概述(或强调)了余教授对花卉研究的痴迷以及贡献的卓著,(1分)也使遣词造句生动诙谐。(1分)(对表达的解说,四点中能答到三点,即给满分)
小题3:①结尾部分的三个短句各自独立成段,简洁有力地收束全文;(2分)②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没工夫”,凸显了余树勋教授争分夺秒、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2分)照应文章标题,表现了作者对余树勋教授的赞美与崇敬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C.不是“借代”,而是“借喻”。D.“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这样表述不恰当,原文说“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远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
小题2:本题的考法较为新颖,综合考查了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结合句子的前后文,可以推断“溜”的意思是前一句所说的“学”。而三次运用“溜”字,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是反复,达到的修辞效果是强调,强调其爱花(一辈子),实践成果显著(朝朝花香),科研成果众多(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二是移用,即把“溜鱼片”的“溜”活用于其他语境,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小题3:结尾的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着眼,一是看结尾的句子在内容上表达了什么意思,与全文要表现的人物形象、作者情感是否相关,二是看结尾与上文之间是否存在结构上的呼应关系,三是看结尾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本题中,结尾句在内容上呼应前文,表现对余教授精神的赞赏和自己得到的激励,答案包括了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的作用分析。另外,结尾句采用短句独立成段和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也应考虑在内。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对此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⑴狮子为百兽之王,是勇敢、自信、坚强的象征。孤独贫困的老人屡遭厄运,从不灰心,总力图在狮子身上汲取力量,不断进取,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⑵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狮子”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有助于深化主题。)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中主要情节的及其作用的把握,熟读作品,理解主旨。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树下的老人
周国平
①十年前,刘彦把他的好几幅油画带到我家里,像举办一个小型画展似的摆开。他让我从中挑选一幅。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挪不开脚步了。从此以后,这幅画就始终伴随着我,我相信它将一直伴随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②我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画得好。刘彦的风景画都画得非常好。可是看见这幅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启示,知道了我的人生之路正在通往何处,因此而感到踏实。
③画面上是一小片树林,那些树是无名的,看不出它们的种属。也许只是一些普通的树吧。在树木之间,可以看见若干木屋、木篱笆、小土路,也都很普通。画的左下方,一个人坐在树下,他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所有的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使人不由得想到梵·高的画风。然而,与梵·高不同的是,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④树下的那个人是谁?他微低着头,一顶小小的圆沿帽遮住了他的脸,而他身上的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那么,他是一个农夫,抑或是一位哲人?也许两者都是,是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他坐在那里是在做什么,沉思、回忆、休憩,或者只是在打瞌睡?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便是他置身在尘嚣之外。那尘嚣或者从未到来,或者已被他永远抛在了身后。
⑤后来刘彦告诉我,他的这幅画有一个标题,叫“树下的老人”。这就对了,一个老人,不过这个老人不像别的老人那样因为行将死亡而格外恋世或厌世。不,他与那个被人恋或厌的世界不再有关系了,他的老境已经自成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一切超验的追问也都已经平息。他走过了许多沧桑,走到了一棵树下,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现在他只是和周围的那些树一样,回到了单纯的生命。他不再言说但也不是沉默,他的语言和沉默都汇入了树叶的簌簌声。不错,他是孤独的,看来不像有亲人的陪伴,但这孤独已经无须倾诉。一棵树是用不着向别的树倾诉孤独的。如果说他的孤独曾经被切割、搅扰和剥夺,那么现在是完整地收复了。这完整的孤独是充实和圆满。是了无牵挂的归宿。他因此而空灵了,难怪衣帽下空空如也,整个儿只是一种气息,一种流转在万物之中的气息。所以,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 ?
⑥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那有什么要紧呢?我只是想让刘彦知道,他的风景油画是多么耐人寻味。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种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艺术。他的内在的激情在其中找到了庇护,得以完好无损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风景油画属于他的创作的早期阶段,但我不无理由地相信,他迟早将回到这里,犹如那个老人回到树下,犹如一个被迫出外谋生的游子回到自己朝思暮念的家园。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油画中老人的“身影与一截木篱笆以及木篱笆前的那一丛灌木几乎融为一体”暗示着老人与自然的和谐。 ?
B.?“那件长袍朴素如农装,宽大如古希腊服”的比喻,扣合了“一个思考着世界之底蕴的农夫,一个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哲人”的疑问。 ?
C.?“这就对了”一句,与上一段的疑问形成呼应,从而引出下文对画中人物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与画作者思想的共鸣。 ?
D.?油画中的树只是背景,目的是为了衬托树下的老人;而在本文中,作者颠覆了画作者的用意,使得油画的意境更为深广。 ?
E.?本文对“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的解读,显示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而独到的认识,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2.?第③段,作者在描写画上的植物时写到梵·高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刘彦的这幅油画“画得好”且“耐人寻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结尾“这里不再有死亡,不再有时间,也不再有老年”中“这里”一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从“树下的老人”这幅油画中“仿佛看到了一种启示”,但文章结尾却又说“也许我的解读完全是误读”。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比较。显示两者的相同与不同——“植物都充满着动感,好像能够看见生命的液汁在其中喷涌、流淌、沸腾”,但“画的整体效果却显示为一种肃穆的宁静”;进而说明比较的目的——“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
3.刘彦似乎在用这幅画向我们证明,生命的热烈与自然的静谧并不矛盾,让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律自由地生长,结果便是和平。因为刘彦的风景油画能将内在激情通过具体的画面完整地呈现为思想,呈现为超越思想的宁静。
4.一切尘世的辛劳都已经消逝的老境;一切超验的追问都已经平息后无牵挂的归宿;回到单纯的生命。(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残雪断想
岑 桑
残雪不甘沦落,东一堆,西一堆,在那坑坑洼洼的地方,还积得老深,散发出令人战栗的寒气。所以,你还不相信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朔风凛冽,周天寒彻,我们这个世界埋在坚冰底下,气息奄奄。人间是喑哑的欢乐和树木一起凋零。希望蜷缩在冻土的深处冬眠;生活的光彩都已褪尽,歌声都已隐没,只有叹息,只有风声和寒鸦的啼叫。人们心碎了,神经都麻木了。绿色的信念随着枯枝败叶慢慢地枯萎,如果说世界还有鲜丽的色彩留存,指的也许就是雪原上的斑斑血迹了。
那简直是一个漫长的冰川时期呵!长夜里人们习惯于在苦寒和无望中生活,以致到了冰消春暖的时光,对于时序的迁流竟还有人木然不敢置信。莫非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不相信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不甘逝去,这里一滩,那里一滩;在那背着阳光的角落,还积得很厚,发出咄咄逼人的余威。所以,你还不承认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这个世界委实凝结得太久太久了。人们屈处于冰雪的淫威之下,痛苦地期待着、期待着。对于春天的渴望,使他们焦灼得快要撕裂自己的胸膛。
呵,什么时候,才有彩蝶蹁跹,才见群莺飞舞?什么时候呵,才让繁花竞放,树木葱茏,蜂房酿满蜜汗,人心注满情谊?……
美丽的期待,在人们心怀里跳荡不安,因为生活荒凉已久,谁也难以继续忍受了。人们祈求一夜之间冰化雪消,花繁叶茂;而坚冰毕竟太厚,最初的春色毕竟还不够浓艳。现实并无点化而成的奇迹,得以满足人们可以理解的迫切心愿,以致到了飞燕衔泥的时光,竟还有人感觉不到如今已是换了人间。
莫非正是由于这样,你才不承认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以它白皑皑的回光刺痛我们的眼睛;然而它正在崩溃,再也堆不起几个雪罗汉了。
残雪以它冷冰冰的神态,傲然盘踞在依旧可容立足的东边一角﹑西边一隅;然后它正在没落,再也不能无休止地扼杀大地的生机了。
残雪啊,你是丑恶势力不甘心退隐的明证;也是它摆脱不了败亡命运的象征。你是属于冬天的,有着冷酷而凌厉的本性;然而你以自身残缺的形象,反证了春天的胜利,我们因之得以透过你的寒光,探寻到切切实实的春意。
隆冬溃退了,残雪是为它殿后的。
时间无情,却也深情,它让该死的死,该生的生;让该诅咒的归于毁灭,该赞美的郁郁葱葱。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柔风和云雀。
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春天从山间喧闹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河川和波光潋滟的湖泊。
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久违了,春天,你这生机萌发的美妙时节!今天我们贴起春联,挂起灯笼,架起高矗的彩楼,点起不眠的灯火;孩子们还点起他们的爆竹和烟花,姑娘们还戴起她们的蝴蝶结,穿起她们的花衣裳,高高兴兴,衷心把你欢迎。
呵呵,春天,唱不尽的大好时光!比起我们对你的如此激动的情怀,这一切加起来又算得上什么?
我想最好还是用我们刚刚苏醒过来的希望,来把你欢迎吧!
我想要用自己的志气,把希望点燃,煽得它通明透亮,煽得它烈焰飞扬,把那希望的火炬高高地举起,插上泰山之顶,树在昆仑之巅。
残雪呵残雪,当希望之火越烧越旺,我们将怀着宽慰的心情,看见你呵,你这隆冬的余孽终于彻彻底底溶入泥泞,坠于沟壑,化作滩滩污水。
就在那样的时刻,我们那绿色的梦幻,将会在现实中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一天浓似一天,一层浓似一层……
1980年2月
小题1:文章开头说“残雪不甘沦落”,如何理解“不甘沦落”一词的含义?(4分)
答:?
小题2:(1)“残雪”和“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答:?
(2)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已经来临”、“春光就在眼前”,但人们却“不相信”、“不承认”,为什么?(4分)
答: ?
小题3: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春天的到来?以其中一种为例分析其作用。(4分)
答:??
小题4: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断想”的脉络。(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不甘沦落”的意思是不甘心沉沦、堕落。这里是反话正说,表达了“丑恶势力不甘心退隐但终摆脱不了败亡命运”的讽刺轻蔑。
小题2:(1)残雪象征着恶势力和陈腐观念的残余。春天象征着思想的解冻和美好的新生活。
(2)(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作答)残雪不甘沦落,还积得老深,散发出令人战栗的寒气;长夜里人们习惯于在苦寒和无望中生活,以致到了冰消春暖的时光,对于时序的迁流竟还有人木然不敢置信;在那背着阳光的角落,还积得很厚,发出咄咄逼人的余威;坚冰毕竟太厚,最初的春色毕竟还不够浓艳,现实并无点化而成的奇迹。
小题3:排比、比喻。“春天从天外轻盈……美丽的色彩”,赞美春天的美丽,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我想要用自己的……树在昆仑之巅。”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春天到来的喜悦。
小题4:先写残雪不甘逝去,还有余威,有些人不相信春光来临;再写残雪正在崩溃,无法扼杀大地的生机;最后写在人们对春天初来的欢迎和喜悦中,残雪终将化尽消失。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