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08-09 22:40: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①不俟奏报辄返?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本题解析: 1.C(币:指财物。) 2.C(A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B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一个“而一是连词,表假设关系。C两个“因”都是介词,凭着,靠着。D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3.A(②表现杨最的治水才能,④介绍杨最的升迁情况,⑥杨最死后事情的结果。) 4.B(这三条治水的对策不是明世宗提出的,而是杨最提的。) 参考译文:杨最,字殿之。是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的主事。到山西督促交纳拖欠的租税,对老百姓的贫困非常同情。没有奏请皇上就返回了。尚书李链弹劾他,皇上诏令他再去。杨最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力陈奏年成不好老百姓的贫困情况,请求延缓征收。皇上应允了他的请求。历任郎中。曾治理淮河和扬子江水患。正赶上明世宗即位,向皇上进言说:“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低。,船只要从湖中行三十多里。东北的堤岸高出水面不过三尺,到了雨大风急的时候,就会决口,影响船只运输,监城、兴化、通州、泰州等地的良田都会遭受灾害。应该像当年白圭修筑高邮的康济湖大堤一样,专门任命大臣修筑内河,加高旧堤作为外层的屏障,可以确保一百年没有水患,这是上等的对策。其次是在沿河边栽多重木桩,能对风波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增加旧堤厚度,不要过于低矮,也可以支撑多年。如果只是堵塞缝隙和缺口,希望暂时无事,一旦遇到大雨。积成大潮,这就没有对策了”。工部分析研究后,决定采纳他的第二条建议。后来出任宁波知府。请示皇上允许浙东的老百姓停止交纳财物.下令全部以银子来代替,老百姓觉得非常方便。多次升迁后,被任命为贵州按察使,后来入朝做了太仆卿。明世宗喜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正巧有个叫段朝用的方士,把自己炼造的白金器具百余件靠着郭勋向皇上进献,说用这盛饮食物品,供奉祭品,就可以请来神仙。皇上立即召来与他交谈,十分高兴。段朝用说:皇上住在深宫里不要与外人接触。就会炼成黄金,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皇上更加高兴,下令朝内的大臣让太子监理朝政,“我暂时退隐一两年,然后和当初一样管理朝政。”整个朝廷上下都十分惊愕,不敢说话。杨最向皇上直言进谏说:“陛下正值壮年j却下诏谈到这件事,只不过见到一个方土,就想服药成为神仙。神仙是住在山中修炼的人所做的,哪里有居住在豪华的宫殿里,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却能在白天飞上天的呢?我即使十分愚蠢,也不敢照旨行事。”皇上大怒,立即下诏将杨最关进监狱,重施杖刑,杖刑还没有结束,杨最就死了。 杨最死后,太子监国的提议也没有实行。第二年,郭勋因罪在狱中病死,段朝用的骗术也被识破,后被处死。隆庆元年,封杨最为右副都御史,谥号忠节。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普通官员)。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讲究细枝末节),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矣”?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刚刚抛下群臣逝去),帝富于春秋(又很年轻),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沐浴)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赶快)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窋何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休养生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微:地位低。 B.?即召除为丞相史?除:任命,受职。 C.?至朝时,惠帝让参曰?让:谦让。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离:遭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参与休息无为?②秦伯悦,与郑人盟 B.①故天下俱称其美矣?②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C.①及为将相,有隙?②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D.①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当大官后,与萧何不和,但萧何却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自己的班当丞相。事实证明,曹参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很受后人称道。 B.?曹参任丞相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喝酒,而且在下属来办事时也叫人喝酒,使人开不了口,办不成事。 C.?曹参的行为引起了惠帝的担心,私下要曹参的儿子加以劝谏。不料其儿子却被曹参严厉地教训了一顿。 D.?曹参与惠帝的一席对话打消了惠帝的疑虑,认可了曹参的做法,但是曹参最终还是被惠帝体面地罢了官。 4.翻译文言文句。 (1)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那些说话写文章讲究细枝末节、想追求虚名的官员,总是被(曹参)斥责、罢官。 ? (2)陛下看我和萧何哪一个更有才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候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候①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请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以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亡。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②舣船:使船靠岸。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 C.此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 意义的一项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不忍杀之。 C.我何面目见之? D.马童面之。
|
答案:A(结构助词)
小题3: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 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B 然今足困于此
C 具告以事 ? D 沛公安在?
小题4:项王表明自己不肯过江东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③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A.①②
B.③⑤
C.①④
D.④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1).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答:
?。
(2).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答:
?(3).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小题5:略
小题6:


(2)金人立即率领大部队逼近王彦的阵地,王彦率领卫队登高抵御敌人。(3分。“遽”“薄”各1分,语意通顺1分)
(3)当时金人执意进攻中原地区,只是因为王彦在黄河以北,兵力强大得很,(才)没有机会向南侵犯。(4分。“锐意”“特”“未暇”各1分,语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到现在,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却还在活动。(句意2分,“遇”1分)
(2) 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句意1分,“疾”忌恨(或嫉恨)、“黥”在(人犯配军)脸上刺字,各一分)
(3)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子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交还给先王,并且把成功的消息报告给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以说很壮观了!(句意1分,“组”绳索、“函”用木匣子装名作动、“意气之盛”定语后置,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本题中涉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比较全面。D.期:约定,多义词。A.去:离开,古今异义;B. 蚤:通“早”,通假字;C. 烛:照亮,名词活用作动词。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是多义词,注意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意义和用法。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判断文中结束语对人物的评价理解是否正确。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应理解为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题仅(2)句出自阅读材料,其余来自教材课文。符合高二学生实际,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有必要对所学课文仔细进行整理,做到能理解,能翻译。本题关键词主要有:神、于、疾、函、隐、系、黥等。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把他隐藏起来不敢让他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