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选做题)
珍贵的50分钟
耿人强
? 8月1?7日上午10点30分,在泰安市中心医院,当大夫欣慰地告诉小寒松的妈妈,孩子已基本脱离危险时,这位在医院守候了四昼夜的母亲.紧紧拉着本报记者孙京涛的手,感激的泪水止不住地流淌。看到小寒松吃力地睁行青肿的双眼,轻轻叫了一声“伯伯”,专程采看望他的韩文华等三位泰山挑夫也不禁流下了热泪……
?8月1?3日上午,天高云淡,泰山景色宜人。
?来自金乡县羊山镇的1?O岁小学生寒松今天格外高兴,昨天晚上他终于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第一次爬上了泰山。
?早晨下山时,他兴高采烈,又蹦又跳。到上午8点15分左右,他已经将爸爸妈妈远远地落在后面,来到了十八盘中段。
?就在他继续欢呼雀跃向前奔跑时,突然脚下一滑,一头栽倒在陡峭的台阶上,飞速向下滚落……?
?在不远的地方,泰山挑夫张同海,正挑着一担60多公斤重的石子上山。当他看到随着游客的惊叫有人滚下来时,立即跨步挡在十八盘台阶的正中,小寒松猛地撞到了张同海的腿上,终于停了下来。此时,他已滚落下30多米。
?当张同海吃力地放下扁担时,正在附近休息的挑夫昊光栋和韩文华也跑了上来。吴光栋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用卫生纸擦拭着孩子口鼻中不断流出的鲜血,一边大声喊叫:“谁的孩子,谁的孩子——”
?小寒松的父母赶来时,看着昏迷过去的孩子,惊慌失措。他们想带着孩子向山下跑,有经验的韩文华大声喊道:“快上南天门,坐索道下山!”说罢,他和吴光栋抱起孩子快步奔向南天门。
?当两位挑夫抱起血流满面的小寒松在极陡的十八盘上奔跑时,小寒松的父亲问:“你们要多少钱?”吴光栋生气地说:“不要钱!要救命!”
?15分钟后,当他们气喘吁吁地爬上南天门时,恰被在此采访的大众日报社摄影记者孙京涛看到。孙京涛凭着职业敏感意识到这是在救人,便飞快地按了几下照相机快门,随后向索道方向疾奔而去,边跑边向拥挤的人群喊:“快闪开,有个孩子受伤了。”
?当孙京涛首先跑到南天门索道站后,急切地向索道管理员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马上停止了检票,把手一挥说:“赶紧上,你们先下山!”索道车快速滑向山下。
?8点40分左右,泰安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曲建春正在中天门附近采访,他看到有人抱着一个血迹斑斑的孩子跑下山来,连忙抓起相机冲了上去。
?此时,抱着孩子奔跑的记者孙京涛已力不可支,当他看到早已熟识的曲建春时,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快去找车!”
?此时,小寒松浑身绵软,面目青肿,对母亲的急切呼唤毫无反应。
?看到这危机的情形,对泰山情况非常熟悉的曲建春飞速跑向中天门停车场。正在值班的同志听他讲明情况,马上开了一张免票证,说:“快上车!”
?正在停车场等客的泰山管理局旅游车队司机梁水来,忽见有人抱着个受伤的孩子疾奔而来,他顾不上顾客尚未到齐,立即发动汽车向山下驶去……
?此时,护送小寒松的只剩下两位记者和小寒松的妈妈。孙京涛催促司机:“师傅,请您再快点!”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飞快地行驶,人们的心绷得很紧很紧。情急之中,记者曲建春不时将头探出窗外,大声喊道:“有急救伤员,快让开!”路旁的行人和交警马上让开了道路……?
?9点5分,汽车开进了泰安市中心医院,他们将孩子送进急救中心。
?泰安市中心医院是一家以服务优良、管理科学而闻名省内外的省级文明示范单位。他们在一年前就为抢救危急病人专门设立了“绿色通道”。
?当生命垂危的小寒松被抱进急救室后,值班护士长王桂明看到孩子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呼吸异常。她迅速和其他护士紧急输液,给孩子吸氧,做CT检查……与此同时,各科值班大夫也接到了紧急电话。
?不到两分钟,小儿科的值班大夫来了。
?外科的值班大夫来了。
?神经外科主任辛昌明来了。
?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袁训书院长亲自组织抢救。
?随着紧急救护措施的迅速到位,小寒松渐渐摆脱了死神的纠缠。辛昌明大夫感慨地说:“孩子双侧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如再晚来一会儿,就没救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面对着一个个见义勇为、朴实真诚的普通人,感受着一个个美好的心灵,一再发出由衷的感叹:
?假如危难时刻挑夫张同海不挺身相救,假如吴、韩两位挑夫不竭力相助,假如两位记者只把自己当作一个“采访者”,假如司机拒绝乘载,假如医院里没有“绿色通道”……
?如果任何一个假如成立,时间都将被可怕地拖延到50分钟以上。50分钟之外的任何拖延都可能使这座用爱心与真情搭成的生命之桥断裂……
?所有的假如都没有出现。危难时刻所有的心都跳着同样的节奏。(1997年8月18日《大众日报》)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涉及到的人物语言不多,但很有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特写特别突出了时间这一新闻要素,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最后记者的感叹.探究这篇新阔的社会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采用倒叙的写法,交待了事件的结果,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营造了感人的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人物语言大都使用短句,话语短促、果敢、坚决;符合当时救人的急迫氛围,突出了人物一心救人的急切心情,有利于突出人物高尚的精神品格和无私的内心世界。
3.文章主体部分行文以时间为序,诠释了“50分钟”对小寒松生命的珍贵,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突出了救人的急迫。?
4.(1)危难时刻大家都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集结起社会各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社会才能更加美好,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2)记者的感叹是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大力褒扬,具有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 (3)对那些逃避责任、道德沦丧、冷漠无情等等社会现象提出了委婉的批判,具有深远的警醒意义。(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 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5分)
小题2: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小题3: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字面义: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2分);在本段中喻指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怀才不遇的落魄之人(3分)。
小题2: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答比喻不得分)(1分);形象地写出了石榴花热烈、鲜艳、红火的开放盛况(或答写出了石榴花的生机与活力)(2分);流露出作者的愉悦之情(或答:对比反衬,为下文写落花作铺垫)(2分)
小题3:并不矛盾;作者描写花果满枝的景象是为了从侧面写落花(2分),因为正是有了“落花”的无私奉献,才会有如此花果满枝的盛事(2分),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主题(1分),继续阐明主题(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太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
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伶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
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CI尺。宽25足。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使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
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象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象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采。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快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女,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
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高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幺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7。”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采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9.作家为什么将人物对话写得如此简短,而且讲话人的神态、动作等均未涉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人物形象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内涵。
(1)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从全义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什么手法,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中,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9.①紧急关头,不容冗长对话。
②人物语言简短有力,写出船长临危不惧,处事果断。
③人物对话是“黑暗中人们听到”的,故作家不写人物神态。从语言上也可想象出人物的神情,不必赘言。
20.(1)此细节。写出船长自觉地忘我精神,已臻水到渠成的境界。
(2)在灾难面前船长从容果断,指挥若定。给他人带来镇定,他的指挥使灾难损失减少到最低。
21.本文运用了对照和铺垫的手法,小说写遇难前的阴森、黑暗的气氛,写遇难时乘客的惊恐,为后文写船长镇静而有力的指挥做了很好的铺垫。航船遇难瞬间造成的极大混乱与在船长指挥下,一切井然有序形成对比。此写法成功刻画了船长形象。
www.
本题解析:19.无
20.无
21.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13分)
十七岁?
龙应台
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
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细雨打在撑开的伞上,白色的鸽子从伞沿啪啪掠过。走过一栋又一栋16世纪的红砖建筑,穿过一片又一片嫩青色的草坪,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两只鸳鸯把彼此的颈子交绕在一起,睡在树荫里。横过大草坪是一条细细的泥路,一排鹅,摇摇摆摆地往我的方向走来,好像一群准备去买菜的妈妈们。走近了,才赫然发现她们竟然不是鹅,是加拿大野雁,在剑桥过境。
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一个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等候的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飘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蕃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
他看着我。?
“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作‘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
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从中世纪的古街穿出来,看见几个衣着鲜艳的非洲人围成一圈在跳舞,立牌上贴着海报,抗议辛巴布威①总统的独裁暴力统治,流亡国外的人数、经济下跌的指标,看起来怵目惊心。我说,我只注意苏丹的杀戮,不知道辛巴布威有这样的严重独裁。他说,“你不知道啊?辛巴布威本来被称为‘非洲的巴黎’呢,经济和教育都是最先进的,可是木盖博总统的高压统治,使辛巴布威现在几乎是非洲最落后的国家了,而且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
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粟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选自《目送》)
[注]①辛巴布威:津巴布韦。
小题1:简要分析第一至第三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6分)
⑴“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句中“深藏不露”有哪些含意?(3分)
⑵“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此句表现了华飞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3: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对十七岁的儿子的情感态度。(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作用:营造了宁静、温馨的氛围,渲染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
小题1:(1)①儿子逐渐长大,十七岁的儿子不轻易流露情感。②与婴儿时的清见底的
欢快眼睛相比,母亲开始读不懂儿子的内心了。(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
小题1:①华飞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眼界开阔,认为母亲的表现幼稚,有损自己的形象。②以大人的口吻说话,说明华飞已有独立意识,想表现得成熟。
小题1:(5分)①儿子尽管已经十七了,但母亲仍一样疼爱他;②对已具独立意识的儿
子的理解;③对自以为是的儿子宽容;④母亲逐渐感到儿子的长大和对自己的疏远,有淡淡
的伤感。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品结构的分析。
小题1: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3分,考点:
小题1:写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考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曹世潮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现代生活还没有被全世界所认同。比如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这种文化能力的历史机遇才可能出现。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这一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来为满足这种需求准备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地体悟到了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把这些观念、方式和他们所走的道路归结起来,也就是一句话:一种深刻的文化能力同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造就了世界一流的国家。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这样的国家既不必实行文化变革,也毋须强化管理,因为那里的人们已经普遍自觉于时间、节俭、规则、科学、严肃、精细、理性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并已落实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5.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C.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D.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需求的精神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的体现。
B.在草鞋可以代替皮鞋、油灯可以代替电灯、土布可以代替洋布的时代,是不会出现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的。
C.在发展和生活水平方面居于当代世界顶尖地位的国家,其制造业必然是最先进的。
D.当人们把科学、节俭、精细、时间、理性等落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并已形成自觉的文化理念时,所谓文化变革、强化管理等就没有必要了。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一流国家产生的原因,对中国争取成为一流国家以及相关战略是非常有益的。
B.德国和日本在制造能力上是世界一流的,这种能力精准、清晰、系统地支持着两国制造业的发展。
C.美国在全球化方面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得以长足地发展。即使限制全球化,美国仍能成为世界一流国家。
D.在一个短时期里成为一流国家,它必须有文化能力与人类普遍需求相结合这样一种伟大的历史机遇。
参考答案:
5.C
6.B
7.C
本题解析:
5. A项“历史悠久”原文无依据,B项“个人文化能力”属断章取义,这里的“个人”是指每一个人,D项只是“一流国家”必须具备的条件的一个方面。)
6. 对第4段中“代替”一词的理解有误。A项可在第4段、C项可在第5段、D项可在第5段结尾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7. 应为“在全球化没有到来的时候,美国不可能成为世界一霸”。)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