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这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B.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会诱发痛风;可见,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 C.血液粘稠是血液受到污染的标志之一,而血液受到污染,人体的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因此一旦血液变得粘稠就应高度重视。 D.器官老化与血液受污染都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其中,血液受污染对人体衰老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器官老化。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C.原文为“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不能说“不了解”。
小题2: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结合原文可知:A.“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不是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疾病产生的“直接原因”。
小题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结合原文可知:D.原文为“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有望使其快速恢复年轻”,变未然为已然;说“这个研究成果让人类不老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夸大其词。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也可有可无,而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来计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已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了,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令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相关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都翻烂了。这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泛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夏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那个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我也喜欢韦应物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在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本文在开篇和结尾两处都各引用了诗句,请分别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他们有了年岁,知道了四时,可是他们的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题目为“秋天的心”,请结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谓的“秋天的心”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最后说“而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你认为作者说得有道理吗?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开篇引用《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表明通过观察自然,可以知道秋天是否已到来,从而引出话题。
(2)结尾引用韦应物的诗,既是对上文写叶落知秋的照应,也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使他们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
(2)在商业社会中,人们已习惯了春夏秋冬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
3.“秋天的心”体现在: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感受清朗圆满的情怀。(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4.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让人们渐渐地脱离自然,而在忙碌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人们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小狗包弟》,回答下列问题。
1.包弟的遭遇和首段中提到的小狗的遭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这种不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了解了巴金养狗的经历,感受了巴金对狗这番真挚的情感后,你心目中的巴金老人是什么样的?你如何看待他的忏悔意识、道德良心?他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有无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段中提到的小狗是因为跟着被批斗的艺术家而被打断腿,之后绝食而死,突出了狗的忠诚。包弟就不一样了,它已经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了,因此它更加谨慎地生活,尽量不给他人以捕捉的机会。但是,包弟还是被它亲近的人打发走了,突出了人的背弃。通过这种对比,表现出作者心中对包弟有一种无法弥补的亏欠和伤痛,使我们更能理解作者为什么难以从心灵的煎熬中解脱出来。
2.包弟命运悲惨,不能自己掌握命运,任由人解剖。作者后来也受到“文革”冲击,遭受迫害,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政治风暴吹打。幸运的是作者活了下来。
3.包弟虽是一只小狗,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作者通过一只小狗的遭遇,反映“文革”时期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
4.说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一点儿也不过分。巴金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作者以解剖自我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用真理和良心感染每一个人,警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这种反省、自律精神已经不限于他本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扩展到广大的读者当中,唤醒着人们善良的天性和社会公德、公正的回归。这种反省、自律精神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的普遍现象之一。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言语、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众,即群体能产生压力,使人们的思想在压力下趋于一致。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A.从众心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是消极的效应
B.在实际工作中,工作群体应当更为强调人的个性
C.个体从众达成一致或是被迫服从,或是自愿接受
D.个体对群体越信任,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趋向群体行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由感情色彩可知,该段文字是反对从众心理的,故只有B项符合。A、C、D三项在文中没有反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