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05年前的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这一年他先后发表了三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其中关于光量子的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D.某单色光照射一金属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该金属可能发生光电效应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A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不是正比关系.故B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C错误.某单色光照射一金属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短的光,根据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一次函数关系,不是正比关系.故B错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C错误.某单色光照射一金属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短的光,根据 知频率增大,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正确.
知频率增大,可能发生光电效应.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
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如图所示,四个示意图所表示的实验中,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实验题  用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某金属,测量其反向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得到UC-ν图象,根据图象求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νC=        Hz,金属的逸出功W=    eV,普朗克常量h=      J·s.

 
	参考答案: 5.0×1014;2.0;6.4×10-34。
	本题解析:根据UC-ν图象可知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νC=5.0×1014Hz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有:Ek=hν-W          ①
又由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遏止电压的关系有:Ek=eUC              ②
由①②式联立解得遏止电压UC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方程为:UC= -
- ③
       ③
根据③式和图象可知,金属的逸出功为:W=2.0eV
普朗克常量为:h= J·s=6.4×10-34J·s
J·s=6.4×10-34J·s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光电效应规律的应用问题,属于中档偏低题。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研究光电效应电路如图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
 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照强度无关,因此在入射光频率相同的情况下,遏止电压相同,在能发生光电效应的前提下,光电流随着光照强度增大而增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考点:光电效应
点评:关键是知道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照强度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能量E1=-13.6eV,已知电子电量e=1.6×10-19C,电子质量m=0.91×10-30kg,氢的核外电子的第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为r1=0.53×10-10m.根据玻尔原子理论:第n级轨道半径rn=n2r1,能级En=
,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1)若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至少要用频率多大的电磁波照射氢原子?
(2)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可等效为一环形电流,则氢原子处于n=2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多大?(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若已知钠的极限频率为6.00×1014Hz,今用一群处于n=4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射的光谱照射钠,试通过计算说明有几条谱线可使钠发生光电效应?
 
	参考答案:(1)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照射光光子的能量应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无限远处,所以由:
hν=0-E1
所以:ν=E1h=3.282×1015Hz≈3.3×1015Hz
(2)氢原子处于n=2的激发态时:Q大小等于e:
kQer22=mv2r2
由第n级轨道半径rn=n2r1得:
r2=4r1代入得:
v=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