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泊松亮斑是光通过圆孔发生衍射时形成的
B.为了使牛顿环的直径大些,应该选用表面不太弯曲的凸透镜
C.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所谓光子就是牛顿所说的微粒
D.做薄膜干涉实验时,观察到的b现象是光源发出的光与薄膜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形成的
参考答案:A、泊松亮斑是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照射圆板发生衍射时形成的.故A错误.
? B、路程差(空气膜厚度的2倍)为波长的整数倍,出现亮条纹,凸透镜的曲率半径越大,则牛顿环的半径变大.故B正确.
? C、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与牛顿所说的微粒不同.故C错误.
? D、薄膜干涉是膜的前后表面的反射光在膜的前表面叠加,发生干涉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中不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不同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爱因斯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实物粒子,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种量子化的物质.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解答:解:A、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实物粒子,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种量子化的物质.故A错误.
B、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故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故B正确.
C、麦克斯韦根据他的电磁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而赫兹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C正确.
D、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故具有波粒二象性,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多读教材,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就能顺利解决此类题目.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如图所示为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装置图。

在某次实验中,从某一亮条纹开始测量起,到第10条亮条纹的总距离为14.490mm,如果已知双缝的中心间距是0.30mm、双缝和光屏之间的距离是900mm,则待测光的波长是?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5.37×10-7m
本题解析:由公式
5.37×10-7m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下面几种有关光的现象中,属于光的干涉的是( )
A.在水面的油膜上看到彩色条纹
B.通过游标卡尺两测脚间的狭缝,观看与狭缝平行的线光源时,看到彩色条纹
C.照相机镜头呈淡紫色
D.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像更清晰
参考答案:A、在水面的油膜上看到彩色花纹是油膜上下表面反射的两列波发生干涉,故A正确;
B、通过游标卡尺两测脚间的狭缝,观看与狭缝平行的线光源时,看到彩色条纹是光的衍射,故B错误;
C、光通过照相机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增透膜前后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故照相机镜头呈淡紫色,故C正确;
D、日落时分拍摄水面下的景物,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上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像更清晰,这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故D错误;
故选: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取两块平玻璃板,合在一起用手捏紧,从玻璃板上方会看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关于这一干涉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上、下两块玻璃板的上表面反射光干涉结果
B.这是上面那块玻璃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C.这是两玻璃板间的空气膜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D.这是下面玻璃的上、下两个表面反射光干涉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玻璃间形成的空气膜的上、下两表面的反射光产生的干涉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