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1秒钟下落的高度是9.8吗?;相邻两秒钟内的位移之差是9.8m吗?
参考答案:
不是?;是9.8m
本题解析: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大小是9.8m/s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
m/s2,其意思是说:作自由落体的物体每一秒钟速度增加为9.8m/s。这并不是说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一秒内下落的高度为9.8m。自由落体运动第1秒内的位移,根据公式
m。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对于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常数为at2。对于自由落体运动这个常数等于gt2,g是重力加速度,t是人们观察的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相邻两秒钟内”,指的是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是1秒,即t是1秒。所以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任意相邻两秒钟内的位移之差ΔS=gt2="9.8m"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和低速运动的问题
B.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人们对时空认识的革命
C.运动的人观察静止的尺子发现长度变长了,静止的人观察运动的尺子发现长度变短了
D.爱因斯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是不连续的,是由一份一份的“光子”组成的
参考答案:ABD
本题解析:分析: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和低速运动的问题.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联系的.根据相对论尺缩效应分析人观察尺子的长度变化问题.了解爱因斯坦的光子说.
解答:
A、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物体和低速运动的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物体和高速运动的问题.故A正确.
B、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物体的长度、时间间隔和物体的质量都是相对的,引起人们对时空认识的革命.故B正确.
C、根据相对论尺缩效应可知,运动的人观察静止的尺子发现长度和静止的人观察运动的尺子发现长度都变短.故C错误.
D、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是不连续的,是由一份一份的“光子”组成的.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关键要掌握经典力学适用范围和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光子说.
本题难度:困难
3、计算题 (10分)如图所示,物体P从光滑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与此同时小球Q在C点的正上方h处自由落下,P途经斜面底端B点后以不变的速率继续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在C点恰好与自由下落的小球Q相遇,已知AB=BC=l,h=4.5l,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求:

(1)两球经多长时间相遇?(用g和l表示)
(2)斜面的倾角θ等于多大?
参考答案:(1)
(2)
本题解析:(1)对Q:?
?1分
?
?1分
(2)对P:设滑到低端速度为
? 1分?
?1分
? 1分
?
?
?1分?
?1分
? 1分?
?
?1分
? 1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为了求高层建筑的高度,从楼顶上自由下落一光滑小石子,除了知道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以外,还需要知道下述哪个量( )
A.第一秒末的速度
B.第一秒内的位移
C.最后一秒的位移
D.最后一秒的初速度
参考答案:A、第一秒末的速度可以根据v=gt直接得出,无法知道石子的末速度和落地时间.故A错误.
? B、第一秒内的位移可以根据h=12gt2得出,无法知道石子的末速度和落地时间.故B错误.
? C、根据最后一秒内的位移,已知了位移、时间、加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最后1s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根据落地的速度可以求出高度.故C正确.
? D、根据最后1s内的初速度,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可以求出最后1s内的末速度,即落地的速度,故可以求出高度.故D正确.
故选C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则它在第2秒内的位移(g=10m/s2)( )
A.5?m
B.10?m
C.15?m
D.20m
参考答案:第2秒内的位移等于前2s内的位移减去第一秒内的位移,故
h=12gt22-12gt21=12×10×4-12×10×1=15m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