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分别用图(a)、(b)两种电路测量同一未知电阻的阻值.图(a)中两表的示数分别为3V、4mA,图(b)中两表的示数分别为4V、3.9mA,则待测电阻Rx的真实值为 

A.略小于1kΩ
B.略小于750Ω
C.略大于1kΩ
D.略大于750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两种电路电压表读数变化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多应外接,即图(a)误差小。测量值为750Ω,小于其真实值,D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有复杂结构的
B.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C.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氡原子核,经7. 6天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
D.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化成质子而产生的
E.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参考答案:AB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有复杂的结构,A正确;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是通过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原子核的人工转变,B正确;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的一个统计规律,对于少量的原子不成立,C错误;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产生的,D正确;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化,玻尔建立玻尔理论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发光的现象,E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和半衰期的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第一个用实验证实电磁波存在的物理学家是
A.赫兹
B.爱因斯坦
C.麦克斯韦
D.法拉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864年,英国青年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研究了当时所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赫兹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A正确,
考点:考查物理学史
点评:对于著名物理学家、经典实验和重要学说要记牢,不能张冠李戴.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是以牛顿的三大定律为基础的
B.牛顿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C.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D.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经典力学失去了意义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A、经典力学是以牛顿的三大定律为基础的,故A正确
B、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故B错误
C、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故C正确
D、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经典力学,而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各自成立范围;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B.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C.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
D.照相机的镜头一般都涂上增透膜,这种镀膜技术的物理学依据是光的直线传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本题根据卢瑟福、查德威克、居里夫人的成就和增透膜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A、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故A错误.
B、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核,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B正确.
C、居里夫人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a)和镭(Ra).故C错误.
D、照相机的镜头一般都涂上增透膜,这种镀膜技术的物理学依据是利用光的干涉原理,使反射光减弱,增加透射光的强度.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原子物理学史,知道增透膜的原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