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高频考点《弹力》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27 12:09:2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实验题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在安装电火花计时器时,墨粉纸盘要夹在两条纸带之间 B.为了减小误差,重物质量应大些 C.实验时,应先松开纸带,重锤运动稳定后再接通电源 D.若t为起点到某点的时间,计算该点的速度可用公式v=gt
| (2)若实验中所用的重锤的质量为m=0.1kg,打点纸带如图所示,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取B点分析,重锤动能EkB=_________J,从开始下落起至B点时重锤的重力势能减少量是_______J。(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纸带算出相关各点的速度v,量出对应下落的距离h,则以 为纵轴、以h为横轴作出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2)0.0171? 0.0172?(3)C
本题解析:(1)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接通电源松开纸带,C 错;本实验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加速度不一定是重力加速度g,D错;(2)B点速度为AC间的平均速度 5.85m/s,动能为 0.0171J,重力势能减小量为mgh=0.0172(3) ,图线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g,C对;
本题难度:简单
2、简答题 一个劲度系数为K=800N/m的轻弹簧,两端分别连接着质量均为m=12kg物体A和B,将它们竖直静止地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变力F在物体A上,使物体A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当t=0.4s时物体B刚离开地面(设整个匀加速过程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取g=10m/s2).求: (1)此过程中物体A的加速度的大小 (2)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所做的功.
参考答案:(1)开始时弹簧被压缩X1,对A:KX1=mAg?① B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伸长X2,对B:KX2=mBg?② 又mA=mB=m代入①②得:X1=X2 整个过程A上升:S+X1+X2=2mgk=0.3m 根据运动学公式:S=12at2 解得物体A的加速度:a=2St2=3.75m/s2 (2)设A末速度为Vt?则由:S=v0+vt2得:vt=2St=1.5m/s ∵X1=X2∴此过程初、末位置弹簧的弹性势能不变,弹簧的弹力做功为零.设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做功为W,根据动能定理: W-mgS=12mvt2 解得:W=49.5J? 答:(1)此过程中物体A的加速度的大小为3.75m/s2; (2)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所做的功为49.5J.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利用如右下图所示的装置可以探索滑动摩擦力 与正压力
之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适当添加钩码,使其能够带动小车向右运动,多次在木块上添加砝码以改变压力。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 ②实验中应该测量和记录的数据是?。 ③如果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以摩擦力 为横轴,正压力 为纵轴,如实验步骤正确,得到的应是一条?(选填“直线”或“曲线”),这条线的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④正确的实验结论是?
参考答案:(2)②测量木块、砝码的总重力,该值即为正压力 ,同时记录弹簧秤的示数,该值即为滑动摩擦力 (2分) ③直线(1分) 所得图线的斜率 ,表示动摩擦因数的倒数(1分) ④滑动摩擦力 与正压力 成正比(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某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标纸丢失了一部分,剩余部分如图2所示.图2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表0.10 m,P1、P2和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P1、P2和P3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完成下列填空:(重力加速度取9.8m/s2) (1)设P1、P2和P3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和x3,纵坐标分别为y1、y2和y3,从图2中可以读出|y1-y2|=____m,|y1-y3|=____m,|x1-x2|=____m(保留两位小数)。
 (2)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利用(1)中读取的数据.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____s,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____m/s(均可用根号表示).
参考答案:(1)0.60m、1. 60m、0.60m;(2) s、 m/s
本题解析:(1) , ; (2)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t, , 水平速度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实验时往往通过本题目所描述的情景计算间隔时间以及初速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如图,一个小木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则小木块受到的力是( ) A.重力,弹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B.重力、弹力和下滑力 C.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D.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