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如图所示,两根不计电阻的光滑金属导轨MN与PQ固定在水平面内,MN是直导轨,PQ 的PQ1段、Q2Q3段是直导轨、Q1Q2段是曲线导轨,MN、PQ1、Q2Q3相互平行,M、P间接入一个阻值R=0.25Ω的电阻.质量m=1.0kg、不计电阻的金属棒在导轨上滑动时始终垂直于MN.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磁感应强度B=0.5T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处于位置(I)时,给金属棒一向右的初速度v1=4m/s,同时加一恒定的水平向右的外力F1,使金属棒向右做a=1m/s2匀减速运动;当金属棒运动到位置(Ⅱ)时,外力方 向不变,改变大小,使金属棒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2s到达位置(Ⅲ).已知金属棒在位置(I)时,与MN、Q1Q2相接触于a、b两点,a、b的间距L1=1m;金属棒在位置(Ⅱ)时,棒与MN、Q1Q2相接触于c、d两点;位置(I)到位置(Ⅱ)的距离为7.5m.求:

(1)从位置(I)到位置(Ⅱ)过程中的F1大小;
(2)c、d两点间的距离L2;
(3)金属棒从位置(I)运动到位置(Ⅲ)的过程中,电阻R上放出的热量Q.
参考答案:(1)金属棒从位置(I)到位置(Ⅱ)的过程中,加速度不变,方向向左,设大小为a,在位置I时,a、b间的感应电动势为E1,感应电流为I1,
受到的安培力为F安1,
则E1=BL1v1?
又I1=E1R、F安1=BI1L1,
解得 F安1=4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安1-F1=ma
因?a=1m/s2.所以F1=3N
(2)设金属棒在位置(Ⅱ)时,速度为v2,由运动学规律得
? v22-v21=-2a?s1
解得 v2=1m/s.
由于在(Ⅰ)和(Ⅱ)之间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外力F1恒定,所以AB棒受到的安培力不变,即F安1=F安2
得B2L21v1R=B2L22v2R? 解得,L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计算题 均匀导线制成的单匝正方形闭合线框abcd,每边长为L,总电阻为R,总质量为m。将其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水平匀强磁场上方h处,如图所示。线框由静止自由下落,线框平面保持在竖直平面内,且cd边始终与水平的磁场边界面平行。当cd边刚进入磁场时:
(1)求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
(2)求cd两点间的电势差大小;
(3)若此时线框加速度恰好为零,求线框下落的高度h所应满足的条件。

参考答案:解:(1)cd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速度
线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2)此时线框中的电流
cd两点间的电势差U=I(
R)=
E=
BL
(3)安培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g-F=ma,由a=0
解得下落高度满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如图所示,在倾角为口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的匀强磁场,区域Ⅰ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区域Ⅱ磁场方向垂直斜面向上,磁场宽度均为L,一个质量为m,电阻为R,边长也为L的正方形线框,由静止开始下滑,沿斜面滑行一段距离后ab边刚越过ee′进入磁场区域时,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当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求:
(1)当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2)当ab边刚越过ff′进入磁场区域Ⅱ时,线框的加速度a.
(3)线框从ab边开始进入磁场Ⅰ至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

参考答案:(1)正方形线框的ab边刚越过ee′线后即作匀速运动,设速度为v′.则有
mgsinθ=BIL,
又I=BLv′R,则得:mgsinθ=B2L2v′R,①
当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时,线框又做匀速运动,则有:
E=2BLv,I′=ER
根据平衡条件得:mgsinθ=2BI′L
联立得:mgsinθ=4B2L2vR
解得:v=mgRsinθ4B2L2②
(2)当ab边刚越过ff′进入磁场区域Ⅱ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2B2BLv′RL-mgsinθ=ma ③
由①③得:a=3gsinθ
(3)由能量关系可求得:
Q=mg?32Lsinθ+12mv′2-12mv2=32mgLsinθ+15m3g2R2sin2θ32B4L4
答:(1)当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为mgRsinθ4B2L2.
(2)当ab边刚越过ff′进入磁场区域Ⅱ时,线框的加速度a为3gsinθ.
(3)线框从ab边开始进入磁场Ⅰ至ab边到达gg′与ff′的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为32mgLsinθ+15m3g2R2sin2θ32B4L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如图所示,正方形闭合导线框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将它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匀速拉出匀强磁场.若第一次用0.3s时间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1;第二次用0.9s时间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2,则( )
A.W1=
W2
B.W1=W2
C.W1=3W2
D.W1=9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