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使用下列仪器和药品,验证铜和适量浓硝酸反应除生成NO2气体外,还生成少量的NO.(实验中使用的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
已知:
①NO+NO2+2OH-=2NO2-+H2O
②气体液化温度?NO221℃NO-152℃
请回答:
(1)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在上图方框内画出B装置.
(3)写出装置的连接顺序(填字母),A接B接______.
(4)实验开始前要先打开A装置中的活塞K1,持续通一段时间氮气后再关闭活塞K1,目的是______.A装置中的反应停止后,打开D中的活塞K2,并通入氧气,若反应中确有NO产生,则D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5)如果O2过量,则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6)若铜粉中混入了少量银,已知铜粉质量为a?g,反应后固体完全溶解,要测定铜粉中铜的质量分数,只需利用A装置中反应后的溶液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就可以达到实验目的.试简述实验方案______.
参考答案:(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在E中冷凝后与NO2反应产生NO,影响NO的检验.B装置为

.
故答案为: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在E中冷凝后与NO2反应产生NO;

.
(3)A为铜与浓硝酸反应,并排尽整个装置中的空气.B吸收水蒸气.C尾气处理,防止污染空气.D检验NO.E冷却二氧化氮,利用检验NO.
所以装置的连接为A→B→E→D→C.
故答案为:接E接D接C.
(4)NO很容易被氧气氧化,装置中有空气,无法检验有NO生成.通氮气的目的是排尽整个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产生的NO被氧化生成NO2.D装置中通入O2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有NO生成.
故答案为:防止产生的NO被氧化生成NO2;出现红棕色气体.
(5)反应离子方程式为4NO2+O2+4OH-=4NO3-+2H2O.
故答案为:4NO2+O2+4OH-=4NO3-+2H2O.
(6)在A中加入过量的含有Cl-的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沉淀的质量
故答案为:在A中加入过量的含有Cl-的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量沉淀的质量.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其推进剂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此高温气体主要是CO2、H2O、N2、NO,这些气体均为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出大量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 ]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遇空气生成NO2
C.CO2与NO反应生成CO和NO2
D.NO和H2O反应生成H2和NO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该装置为液体与固体(或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气体的制备装置,并且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再进一步考虑选项中气体的净化是否合理.
解答:A、NO2与NaOH反应而被吸收,不能用NaOH溶液净化,故A错误;
B、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需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而本实验没有加热,且二氧化硫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故B错误;
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C错误;
D、盐酸与碳酸钠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浓硫酸作干燥剂干燥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NO2溶于水时,被氧化的n(NO2)与被还原的n(NO2)之比为3:1
B.Na2CO3溶液中c(Na+)与c(CO32ˉ)之比为2:1
C.0.2mol/L与0.1mol/L醋酸中c(H+)之比为2:1
D.pH=2与pH=1的硝酸中c(H+)之比为1:10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同温同压下,在3支相同体积的试管中分别充有等体积混合的2种气体,它们是①NO和NO2,②NO2和
O2,③NH3和N2。现将3支试管均倒置于水槽中,充分反应后,试管中剩余气体的体积分别为V1、V2、
V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V1>V2>V3
B.V1>V3>V2
C.V2>V3>V1
D.V3>V1>V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