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曲线图(纵坐标为沉淀的量,横坐标为加入物的量)与对应选项不正确的是

A.向1L浓度均为0.1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0.1?mol/L稀H2SO4溶液
B.向含有0.1?mol/L?AlCl3和0.3mol/L?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0.1mol/L?NaOH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滴加明矾溶液
D.向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酸碱中和反应先发生,然后是硫酸和NaAlO2发生反应的过程;
B、AlCl3和?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然后是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最后是氢氧化铝溶解的过程;
C、向氢氧化钠中加明矾,开始阶段碱过量,不会出现沉淀,然后是铝离子和偏铝酸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过程;
D、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开始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消失.
解答:A、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酸碱中和反应先发生,然后是硫酸和NaAlO2发生反应的过程,当加入2.5L硫酸,沉淀氢氧化铝全部溶解,故A错误;
B、AlCl3和?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然后是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最后是氢氧化铝溶解的过程,消耗硫酸的量之比是3:3:1,故B正确;
C、向氢氧化钠中加明矾,开始阶段碱过量,不会出现沉淀,然后是铝离子和偏铝酸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过程,故C正确;
D、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开始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消失,两个过程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后知识,结合图象来考查,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两倍的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CS2
B.CO2
C.SO2
D.SiO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两倍的两元素是碳元素和硫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CS2,答案选A。
考点: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和物质化学式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的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阴离子
D.阳离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单质晶体可能有:硅、金刚石——原子晶体,P、S、Cl2——分子晶体,Na、Mg——金属晶体,在这些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分别是原子、分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C中阴离子只有存在于离子晶体中,构成离子晶体的粒子是阴、阳离子,所以阴离子不可能形成单质晶体。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与共价键的键能大小有关的是
①F2、Cl2、Br2、I2的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②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③金刚石的硬度、熔点、沸点都高于晶体硅?
④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
A.仅②
B.仅③
C.②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F2、Cl2、Br2、I2属于分子晶体,影响熔沸点的因素是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与共价键无关系,①不符合题意;HF、HI、HBr、HCl属于分子晶体,其稳定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有关系,即和形成的共价键有关系,②符合题意;金刚石、晶体硅属于原子晶体,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原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与分子间作用力无关,故③符合题意;NaF、NaCl、NaBr、NaI属于离子晶体,离子半径越大,键能越小,熔沸点越低,④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考点:晶体的熔沸点、氢化物稳定性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试题针对性强,贴近高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答题注意晶体的类型以及影响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因素的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加粗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能被完全消耗的是
A.用浓硫酸与足量Cu反应
B.标准状况下,将1 g铝片投入到20 mL18 mo1/L的硫酸中
C.向100 mL3 mo1/L的硝酸中加入5.6 g铁
D.在5×107 Pa、500℃和铁触媒催化的条件下,用氮气和足量氢气合成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