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在pH=1时,可大量共存的无色溶液的一组离子或分子是
A.Ca2+、CH3COOH、Br-、Na+
B.NO3-、Fe3+、Mg2+、SO42-
C.ClO3-、Ba2+、Na+、Cl-
D.K+、Cl-、Al3+、SO3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pH=1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能与H+反应生成气体、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并注意Fe3+在水中为黄色来解答.
解答:A、该组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不发生反应,且在水中均为无色,故A正确;
B、该组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不发生反应,但Fe3+在水中为黄色,与无色溶液不符,故B错误;
C、该组离子在酸性条件下,ClO3-、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该组离子在酸性条件下,SO32-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水,则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pH及无色溶液等信息来分析解答,较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S→SO3→H2SO4
B.Al(OH)3→Al2O3→Al
C.Cu→CuCl2→Cu(OH)2
D.Na→Na2O2→Na2CO3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臭氧层受到破坏的总反应是
A.CF2Cl2→CF2Cl+Cl
B.Cl+O3→ClO+O2
C.ClO+O→Cl+O2
D.O3+O→2O2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臭氧层受到破坏原理:氟氯代烷(即氟利昂)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底层大气中基本不分解,上升到平流层以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氯原子,参与破坏臭氧的反应:Cl+O3→ClO+O2 ?ClO+O→Cl+O2
总反应:O3+O→2O2
解答:因根据臭氧层受到破坏原理如下:氟氯代烷(即氟利昂)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在底层大气中基本不分解,上升到平流层以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氯原子,参与破坏臭氧的反应:Cl+O3→ClO+O2 ?ClO+O→Cl+O2
总反应:O3+O→2O2?
? 选故:D.
点评:在臭氧层受到破坏的过程中,Cl原子作催化剂.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表各组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
?所示转化的是
A.A
B.B
C.C
D.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A.N2与HNO3不反应;
B.Cl2可与Fe反应生成FeCl3,FeCl2与Cl2反应生成FeCl3,FeCl2与Cl2反应生成FeCl3;
C.Na2CO3与NaOH不反应;
D.CH3CH2OH与CH3COOH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解答:A.N2与O2反应生成NO,N2与HNO3不反应,故A错误;
B.Cl2可与Fe反应生成FeCl3,FeCl2与Cl2反应生成FeCl3,FeCl2与Cl2反应生成FeCl3,可实现转化,故B正确;
C.Na2CO3或NaOH都能与CO2反应生成NaHCO3,但Na2CO3与NaOH不反应,故C错误;
D.CH3CH2OH与CH3COOH反应生成乙酸乙酯,而不生成CH3CHO,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为开放型题,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框图推断选择题,采取验证方法解答,可以省去推断的繁琐,简单易把握,但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全面.是常用的方法.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x<4)中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流程如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Fe2Ox是还原剂
B.SO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y
D.SO2发生了置换反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根据化合价变化分析,SO2转化为S,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作氧化剂,MFe2Ox是还原剂;
B、催化剂又称触媒,一类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在反应中自身并不消耗的物质;
C、MFe2Ox是还原剂,反应中化合价升高,M化合价不变;
D、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解答:A、反应中,二氧化硫变成S,化合价由4→0,被还原,作氧化剂,故MFe2Ox是还原剂,故A正确;
B、催化剂反应前后不会消耗,SO2转化为S,减少了,故二氧化硫不是催化剂,故B错误;
C、MFe2Ox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被氧化,由于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故负价数增加,氧原子数目增多,故y>x,故C错误;
D、反应前没有单质参加,不符合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要求,故不是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反应类型、催化剂判断,重点考查阅读、处理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