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苯酚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变粉红色
C.烹调鱼时加入少量料酒和食醋可以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甘油加水溶解,属于物理性质,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正确;
B、苯酚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能被氧气氧化变粉红色,是化学变化,故错误;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因为料酒中醇和食醋中乙酸发生了酯化反应,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是化学变化,故C错误;
D、蛋白质遇浓硝酸发生颜色反应变黄色,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察了化学变化的概念,从概念入手,看是否生成新物质.也要求我们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学以致用.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在元素周期表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紧密相邻。甲、乙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的原子序数。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和乙所形成的化合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B.原子半径:丙>乙>甲>丁
C.气态氢化物的熔点:甲<丙
D.最高价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丁>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题给信息再结合周期表结构,四元素应该位于相邻的三个族,设其中最小族序数为x,则x+2(x+1)+x+2=20,求得x=4,则四元素分别位于第IVA、VA、VIA族,再结合“甲、乙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的原子序数”可得出甲、乙、丙、丁四元素分别为N、O、P、C;
A:N2与O2所形成的NO、NO2均为大气污染物
B:原子半径P>C>N>O,不正确
C:氨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故气态氢化物的熔点:甲>丙,不正确
D:硝酸为强酸,碳酸为弱酸,错误
答案为A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下列化合物中的一种:NH4NO3、NaBr、NH4I、(NH4)2CO3,该固体易溶于水,将生成的无色溶液分成两部分,取一部分加过量的NaOH溶液并微热,产生一种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另一部分加入氯水振荡后,溶液呈棕褐色,则原固体是.
A.NH4NO3
B.NH4I
C.NaBr
D.(NH4)2CO3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溶液:K+、Na+、Cu2+、SO
B.c(OH-)=10-13?mol?L-1的溶液:Al3+、NO、I-、Cl-
C.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1的溶液:Na+、Cl-、NO、SO
D.0.1?mol?L-1?FeSO4溶液:K+、NH、MnO、ClO-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A.Cu2+为蓝色;
B.c(OH-)=10-13?mol?L-1的溶液,显酸性;
C.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
D.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A.Cu2+为蓝色,与无色溶液不符,故A错误;
B.c(OH-)=10-13?mol?L-1的溶液,显酸性,H+、NO3-、I-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
C.水电离产生的c(H+)=10-13?mol?L-1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无论酸或碱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共存,故C正确;
D.MnO4-、ClO-均具有氧化性,与Fe2+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明确习题中的信息及离子之间的反应即可解答,注意选项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和乙酸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乙烯和苯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C.淀粉和蛋白质水解产物都是氨基酸
D.葡萄糖和蔗糖都可发生银镜反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