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7分)(1)在做淀粉水解实验过程中,若想证明淀粉已经水解,可以取水解液少许先中和后再加入?并加热至沸腾,现象为?;若想证明淀粉只是部分水解,可以加入?,现象为?。
(2)做银镜反应配制银氨溶液时,把?滴入到?只至?为止。
参考答案:(7分)每空1分
(1)新制Cu(OH)2?产生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
(2)氨水?硝酸银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刚好溶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或叙述正确的是
A.做钠的燃烧实验时,将金属钠放在瓷坩埚碎片上加热燃烧,可观察到有黄色火焰产生,并有淡黄色固体生成
B.在海带提取碘的实验中,用分液漏斗将下层碘的CCl4溶液恰好放完后,关闭旋塞,更换烧杯后再打开旋塞将上层水层放出
C.火柴头中的氯元素检验的实验中,将火柴头(未燃烧)浸于水中,片刻后取少量溶液,加AgNO3溶液、稀硝酸,若出现白色沉淀,证明有氯元素
D.检测氯水的pH时,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钠在空气中加热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并同时有黄色过氧化钠生成,故A正确:在进行分液时,上层液体要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要从下端放出,故B错:火柴头中的成份之一氯酸钾,氯酸钾没有自由移动的氯离子,不会产生白色沉淀的,故C错;因氯水中既有盐酸,又有次氯酸,因此用PH试纸检测其PH时,先变红后褪色,故D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加热试管内物质时,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
C.过滤时,玻璃棒在引流过程中应放在三层滤纸处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右盘
参考答案:A、分液时,为防止产生杂质,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正确;
B、加热试管内物质时,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B错误;
C、过滤时,为防止玻璃棒弄坏滤纸,应将玻璃棒在引流过程中放在三层滤纸处,故C正确;
D、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左盘,砝码直接放在托盘天平右盘,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实验装置、选用的试剂或实验操作中,都正确的是( )
A.

实验室用装置制取氨气
B.

用装置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C.

用装置稀释浓硫酸
D.

用装置除去CO2中的HCl
参考答案:A.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而当温度降低时,NH3和HCl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4Cl,得到气体的机会不多,故A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按照装置图,倒扣的漏斗可防止倒吸,故B正确;
C.量筒不能用来稀释或配制溶液,故C错误;
D.碳酸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将二氧化碳除掉,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中,c为阳极、d为阴极
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且从a口进气
C.装置③中X若为四氯化碳,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并防止倒吸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根据图①知,电源的正极是a,负极是b,所以电解池的阳极是c,阴极是d,正确;B、H2、NH3、CO2、Cl2、HCl、NO2等气体和氧气不反应且密度与空气相差较大,所以可以采用排空气法进行收集;H2、NH3的密度比空气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即导气管“短进长出”,CO2、Cl2、HCl、NO2的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即导气管“长进短出”,错误;C、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且和水不互溶,所以四氯化碳和水混合会分层,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且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四氯化碳有隔离作用,可以用此装置吸收NH3或HCl,并可防止倒吸,正确;D、碱石灰呈碱性所以能干燥碱性气体氨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和氧气不反应,所以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倒置的漏斗能防倒吸,所以可以用倒置的漏斗吸收氨气,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