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广东省深圳市2008年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化学,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备毒害气体一般在密闭容器或通风橱中进行
B.白磷(P4)和Na都应保存在水中
C.苯酚溅到皮肤上会有灼痛感,马上用NaOH溶液清洗
D.将乙醇、乙酸缓慢加入到浓硫酸中搅拌均匀,再加热制取乙酸乙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为了防止中毒,实验室制备毒害气体一般在密闭容器或通风橱中进行;B项Na不能保存在水中;C项NaOH溶液具有强腐蚀性;D项将浓硫酸缓慢加入到乙醇中搅拌均匀后再加乙酸,然后加热制取乙酸乙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测溶液前,应先用稀硫酸洗净并灼烧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应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绿豆大小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的金属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纸层析中,滤纸作为固定相,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D.室温下,含有CoCl2的干燥变色硅胶呈蓝色, 在潮湿的空气中变粉红色,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又恢复为蓝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应用的是稀盐酸洗净铂丝,稀硫酸难挥发,C项中固定相为水;D项中变色硅胶变为粉红后要加热才能变回蓝色。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 实验
| 操作
|
A
| 除去粗盐溶液中的Ca2+、SO42-
| 依次加入过量的Na2CO3溶 液、BaCl2溶液,过滤后再加适量盐酸
|
B
| 配制480mL0.200mol·L-1 Na2CO3溶液
| 称取28.6 gNa2CO3·10H2O固体,放入到500ml的容量瓶中,加水溶解,振荡摇匀,定容
|
C
| 配制Fe(OH)3胶体
|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
D
| 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
| 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关闭活塞,换一个接收容器,上层液体继续从分液漏斗下端管口放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使用滴定管时,滴定管必须用待装液润洗2~3次 B.滴定操作中,若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C.用10 mL的量筒量取8.58 mL 0.10 mol·L-1的稀盐酸 D.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10 mL的量筒只能精确到0.1 mL,故不能量取8.58 mL的稀盐酸。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述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方案
|   食盐水
| ? 片刻后在Fe电极附近 滴入K3[Fe(CN)6]溶液
| ? 酸性KMnO4溶液
|  置于光亮处
| 实验 目的
| 验证铁钉发生了 析氢腐蚀
| 验证Fe电极被保护
| 验证乙烯的产生
| 验证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金属在中性条件下应发生吸氧腐蚀,不能验证铁钉发生了析氢腐蚀,错误;B、铁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成为亚铁离子进入溶液,与K3[Fe(CN)6]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Fe电极被腐蚀,错误;C、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验证乙烯前应先除去乙醇,错误;D、氯气和甲烷在光亮处发生取代反应,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试管内的液面上升,证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