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配制100 mL 1 mol/L Na2CO3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取10.6 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解、定容
B.称取10.6 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 mL蒸馏水,搅拌、溶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瓶中
D.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容量瓶不能用来稀释固体,选项A不正确;准确配制100ml1mol/L的碳酸钠溶液,应该用100ml容量瓶,选项B不正确;选项C不正确,必须用玻璃棒搅拌,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将51.2g 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mol ,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 2mol/L NaOH溶液完全吸收,发生的反应为:
2NO2+2NaOH=NaNO2+NaNO3+H2O;NO+NO2+2NaOH=2NaNO2+H2O。则生成的盐溶液中NaNO2的物质的量为(?)
A.0.4mol
B.0.6mol
C.0.8mol
D.0.2mol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51.2gCu的物质的量为51.2g÷64g/mol=0.8mol。铜和硝酸反应,铜还原硝酸生成氮氧化合物,在NaOH溶液中氮氧化合物又转化成NaNO3和NaNO2,则铜将失去的电子转移给了硝酸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NaNO2,根据得失电子数目相等得到2n(Cu)=2n(NaNO2),所以n(NaNO2)=n(Cu)=0.8mol,因此答案选C。
点评:该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该题涉及到的反应较复杂,但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可以简化为铜和氮原子间电子的转移,得出铜将失去的电子转移给了硝酸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了NaNO2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密闭容器中充有氢气、氧气和氯气,点燃后刚好全部完全反应,再冷却得到液态产物浓度为33.6%,则原容器中三种气体的体积比为……( )
A.9:4:2
B.9:4:1
C.2:1:1
D.2:1: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中33.6%是一个迷惑数据。往往使人误入歧途而去进行繁杂的计算。实际上,题中告知三种气体刚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H2与Cl2以1:1的体积比反应,H2与O2以2:1的体积比反应,故应满足关系式:
VH2=2VO2+VCl2,其中只有9:4:1符合这一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将15 mL 2 mol/L Na2CO3溶液逐滴加入到40 mL 0.5 mol/L MCln盐溶液中,恰好将溶液中的Mn+离子完全沉淀为碳酸盐,则MCln中n值是
[? ]
A.4
B.3
C.2
D.1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钴酞菁”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具有丁达尔效应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此项工作可以用来改变分子的某些物理性质
D.此工作可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生物技术等方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胶体的胶粒直径为10-9~10-7m(1~100 nm),所以“钴酞菁”分子所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A正确;“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B错误;由于该分子具有磁性,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所以C、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