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 某实验小组用燃烧分析法测定某有机物中碳和氢等元素的含量,随后又对其进行了性质探究。将已称量的样品置于氧气流中,用氧化铜作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样品全部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然后分别测定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实验可能用到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A、D装置可以重复使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按气体流向连接实验装置B→ →C→A→D→ (用装置编号填写)。
(2)B装置中制O2时所用的药品是 。实验中,开始对C装置加热之前,要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 ;停止加热后,也要再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 .。
(3)已知取2.3g的样品X进行上述实验,经测定A装置增重2.7g,D装置增重4.4g。试推算出X物质的实验式 。
(4)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实验测得:2.3g的 X与过量金属钠反应可放出560mLH2(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且已知X分子只含一个官能团。查阅资料后,学生们又进行了性质探究实验:实验一:X在一定条件下可催化氧化最终生成有机物Y;实验二:X与Y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生成有机物Z。则:①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 除去Z中混有的Y所需的试剂和主要仪器是 、 。
(5)若已知室温下2.3g液态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可放出68.35kJ的热量,写出X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参考答案:(1)A; D;(2)H2O2和MnO2或Na2O2和H2O;赶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彻底排出,并完全吸收;(3)C2H6O;
(4)① CH3COOH + C2H5OH
CH3COOC2H5 + H2O
② 饱和Na2CO3溶液、分液漏斗
(5)C2H5OH(l)+3O2(g) =2CO2(g)+3H2O(l);△H="-1367" kJ/mol
本题解析:(1)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及装置的作用确定装置的连接次序;本实验为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实验过程中,为保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干扰。装置B为氧气的发生装置,制得的氧气中含有水蒸气,必须除去,应连接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然后连接装置C,发生主体反应,再用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吸收水蒸气,用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吸收二氧化碳,最后再用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干扰,按气体流向连接实验装置B→A →C→A→D→D;(2)B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制气体的发生装置,用该装置制O2时所用的药品是H2O2和MnO2或Na2O2和H2O;实验中,为保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干扰,则开始对C装置加热之前,要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赶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停止加热后,也要再通一段时间的氧气,目的是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彻底排出,并完全吸收;(3)根据题意知,A装置增重的2.7g为生成水的质量,物质的量为0.15 mol ,则有机物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氢元素质量为0.3g;D装置增重的4.4g为二氧化碳的质量,物质的量为0.1mol,则有机物中碳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碳元素质量为1.2g;则有机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氧元素质量为:m(O)=2.3-1.2-0.3=0.8g,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所以实验式为:C2H6O;(4)根据X的实验式及题给信息判断,X为乙醇,Y为乙酸,Z为乙酸乙酯。①实验二中的反应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化学方程式CH3COOH + C2H5OH
CH3COOC2H5 + H2O;②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所需的试剂为饱和Na2CO3溶液,方法为分液,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5)根据题给信息写出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5OH(l)+3O2(g) =2CO2(g)+3H2O(l);△H="-1367" kJ/mol。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机物分子式和结构式的确定、乙醇的性质、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实验表明,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制取CO2气体,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CO2气体。由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反应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与反应的条件有关
B.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C.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化学性质不同
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中各元素原子间电子的结合状况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制取CO2气体,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CO2气体,是因为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CO2接触面积大而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SO2+2H2O+Br2=2H++SO42-+2HBr
B.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失效:ClO-+CO2+H2O=HClO+HCO3-
C.NaHSO4溶液和B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呈中性:Ba2++2OH-+2H++SO42-=BaSO4↓+2H2O
D.Fe(OH)3溶于氢碘酸中:Fe(OH)3+3H+=Fe3++3H2O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A、HBr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
B、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失效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
C、溶液呈中性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恰好完全反应,则NaHSO4与Ba(OH)2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Fe(OH)3溶于氢碘酸中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A、因HBr为强电解质,则正确的离子反应为SO2+2H2O+Br2=4H++SO42-+2Br-,故A错误;
B、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失效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则正确的离子反应为Ca2++2ClO-+CO2+H2O=2HClO+CaCO3↓,故B错误;
C、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至中性时,硫酸氢钠与氢氧化钡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其反应为2NaHSO4+Ba(OH)2=2H2O+Na2SO4+BaSO4↓,
离子反应为2H++SO42-+Ba2++2OH-=2H2O+BaSO4↓,故C正确;
D、因铁离子具有氧化性,氢碘酸具有还原性,则正确的离子反应为2Fe(OH)3+6H++2I-=2Fe2++I2+6H2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明确反应的实质是解答的关键,并注意强电解质的判断、溶液为中性、离子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②两种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键
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④只要是离子化合物,其熔点就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
⑤难失去电子的原子,易形成阴离子
⑥单质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化合物的分子才存在化学键
⑦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A.只有②⑦
B.只有①⑦
C.只有⑦
D.只有①⑤⑦
参考答案:①两种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不一定都是极性键,如H2O2中既有极性键也有非极性键,故①错误;
②两种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间形成的化学键都是极性共价键,如HCl,故②正确;
③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故③错误;
④离子化合物的熔点不一定比共价化合物的熔点高,如二氧化硅的熔点大于NaCl的,故④错误;
⑤难失去电子的原子,不一定易形成阴离子,如稀有气体等,故⑤错误;
⑥单质分子中可能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中没有化学键,多原子构成的分子中含有共价键,化合物的分子一定存在化学键,故⑥错误;
⑦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故⑦正确;
故选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18分)50 mL0.5mol/L盐酸跟50mL0.55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下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
(2)实验用品:烧杯(500 mL和100 mL各1只)、温度计、塑料泡沫板(或硬纸板)、泡沫塑料或纸条、 (填写所缺的实验仪器);0.50mol/L盐酸、0.55mol/L NaOH溶液
(3)实验步骤:(略)
(4)问题与结论:
①完整地做一次这样的实验,需测定 次温度。
②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大烧杯上加盖硬纸板的作用是 。
③该实验中NaOH溶液的浓度大于盐酸浓度的作用是 。
④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对求得中和热的数值有何影响: 理由:
⑤改用60 mL1.0mol/L盐酸跟50mL1.1mol/L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是否相等: 所求中和热数值是否相等: 。
参考答案:(每空2分,共18分)(1)测定中和热 (2)环形玻璃棒
(4)① 3次 ②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
③保证盐酸充分反应 ④所得中和热数值偏低,热量损失。⑤ 不等,相等
本题解析:考查中和热的测定、误差分析及反应热的有关计算等。
(1)根据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目的测定中和热。
(2)由于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搅拌,所以还缺少环形玻璃棒。
(4)①反应前需要称量酸和碱的温度,反应结束后还需要测量反应混合液的温度,所以需要3次。
②由于该实验要尽可能的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大烧杯上加盖硬纸板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的。
③为了保证盐酸充分反应,所以氢氧化钠是过量的。
④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则会导致热量的损失,所以所得中和热数值偏低。
⑤如果改变酸或碱的用量,则反应中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是不变的,因此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变化的。但由于中和热是在一定条件下,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因此所求中和热数值是不变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