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①组成 ②结构 ③性质 ④变化 ⑤制备 ⑥应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全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等的一门科学.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bXn-和aYm+两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则为
A.b-m-n
B.b-m+n
C.b+m+n
D.b+m-n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近年来用红外激光技术研究液氢时,发现分子间作用力也可引起粒子间的反应,在液氢中氢分子和质子形成的H3+离子,其构型是等边三角形;H3+还可进一步形成H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3+可在液氢中形成H5+、H7+、H9+
B.每个H3+粒子中含有2个质子
C.H3+可在液氢中形成H4+、H5+、H6+
D.H3+可广泛存在于固态、液态、气态氢中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每个H3+粒子中含有3个质子,B不正确;H3+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氢离子构成,如果还要形成Hn+,即所带电荷量不变(1个正电荷),又即只有一个氢离子,那么n的变化一定是取决于氢分子数量的变化,相当于(H3·nH2)+;而H3+中有3个H,每个氢分子中有2个H,因此无论有多少个氢分子叠加,最终的H数一定是2n+3,即一定是奇数,不可能出现偶数个。因此H4+、H6+是不存在的,所以C不正确;该离子的形成靠的是分子间作用力,而在气态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因此不可能形成该离子,D不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有关微粒的组成、质子数的有关计算等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该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考古遗址发现的遗物中能用14C测定年代的是
A.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 (距今约2 400年)
B.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粟 (距今约5 300年)
C.秦始皇兵马俑 (距今约2 200年)
D.元谋人的门齿 (距今约170万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以14C考古为载体,考查了物质中是否含C元素以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问题.粟中含C元素,且距今约5 300年;门齿中虽含有C元素,但时间170万年,无法测出.编钟、兵马俑中不含C元素.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X和Y的原子序数均在11~18之间,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2
B.XY3
C.X3Y2
D.X2Y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