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不能用有关胶体的观点解释的现象是(?)
A.在江河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C.在CaCl2溶液中滴入NaHCO3溶液看不到沉淀
D.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发生堵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 河流本身携带的泥沙以胶体形式存在,由于入海口处海水中含电解质(氯化钠为主),使得胶体溶液发生聚沉。
B 盐卤就是电解质溶液,而豆浆是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该胶体遇到电解质溶液就发生聚沉。
C 两种溶液不反应,所以看不到沉淀,跟胶体无关
D 墨水是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混合,会使胶体发生聚沉。故选C 。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1℃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B.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C.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 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则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则只能溶解30g所以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不正确;t1℃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是相等的,B不正确;t2℃时,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C不正确;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于乙物质的,所以t2℃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D正确,答案选D。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考点,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泥水
D.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某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6.8%,取一定量的此饱和溶液,加入wg该无水盐,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mg含有一定量结晶水的该盐晶体,则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溶质的质量为
A.26.8%w
B.m-w
C.(m+w)×26.8%
D.( m-w)×26.8%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于温度不变,析晶后,剩余溶液、减少的溶液(m-w)及原溶液浓度(质量分数)守恒,故有(m-w)×26.8%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淀粉溶液是一种胶体,并且淀粉遇到碘单质,可以出现明显的蓝色特征。现有淀粉和N
a2SO4的混合液,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内,过一段时间后,取烧杯中液体进行实验,下列说法能证明半透膜袋完好无损的是
A.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B.加入碘水不变蓝
C.加入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
D.加入碘水变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