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需10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FeSO4溶液作标准【水的电离平衡】
2016-12-25 19:14: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填空题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需10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FeSO4溶液作标准试剂,现有外观颜色发黄的硫酸亚铁晶体、浓硫酸、稀盐酸、KMnO4溶液、溴水、KSCN溶液、石蕊、酚酞及中学化学常用化学仪器,实验过程如下:
Ⅰ.配制FeSO4溶液
(1)下列关于FeSO4溶液配制操作步骤的合理顺序为               。
A.在盛适量水的烧杯中滴加少量浓H2SO4后搅拌均匀并冷却到室温
B.称取一定质量的FeSO4晶体样品,放入烧杯内
C.将样品溶于已配制的稀H2SO4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样品充分溶解
D.过滤后,将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指定刻度
E.往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铁粉,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至不再有气体冒出为止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样品溶于稀H2SO4,而不直接溶于水的理由是            
②上述配制过程中,除使用烧杯、量筒外,必不可少的玻璃仪器还有         & 91eXAm.org#160;   
Ⅱ.标定FeSO4溶液的浓度
(1)用移液管量取20.00 mL FeSO4溶液放入锥形瓶中,用0.100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至终点,耗去KMnO4溶液20.00 mL,若生成物中Mn元素全部呈+2价,据此可测得Fe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滴定时选用____ (A.石蕊B.酚酞C.不用指示剂,填序号)为指示剂,选用的理由是          



填空题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需100 mL某物质的量浓度的FeSO4溶液作标准试剂,现有外观颜色发黄的硫酸亚铁晶体、浓硫酸、稀盐酸、KMnO4溶液、溴水、KSCN溶液、石蕊、酚酞及中学化学常用化学仪器,实验过程如下:
Ⅰ.配制FeSO4溶液
(1)下列关于FeSO4溶液配制操作步骤的合理顺序为               。
A.在盛适量水的烧杯中滴加少量浓H2SO4后搅拌均匀并冷却到室温
B.称取一定质量的FeSO4晶体样品,放入烧杯内
C.将样品溶于已配制的稀H2SO4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样品充分溶解
D.过滤后,将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指定刻度
E.往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铁粉,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至不再有气体冒出为止
(2)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样品溶于稀H2SO4,而不直接溶于水的理由是            
②上述配制过程中,除使用烧杯、量筒外,必不可少的玻璃仪器还有             
Ⅱ.标定FeSO4溶液的浓度
(1)用移液管量取20.00 mL FeSO4溶液放入锥形瓶中,用0.1000 mol·L-1的酸性KMnO4溶液滴至终点,耗去KMnO4溶液20.00 mL,若生成物中Mn元素全部呈+2价,据此可测得Fe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2)滴定时选用____ (A.石蕊B.酚酞C.不用指示剂,填序号)为指示剂,选用的理由是          
本题答案:Ⅰ(1)A→B→C→E→D(2)①抑制Fe3+、Fe2+水解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Ⅰ(1) FeSO4会发生水解,所以要先在水中加入一些硫酸来抑制水解,A放在最前,然后在称取药品,将药品溶解,加入铁粉防止 FeSO4被氧化,过滤出过量的铁粉,将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所以顺序为A→B→C→E→D。(2) ①FeSO4会发生水解,所以要先在水中加入一些硫酸来抑制水解。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一定要用到容量瓶,规格选用100 mL,溶解和转移液体是要用到玻璃棒,定容时还要用到胶头滴管。Ⅱ. (1)根据方程式:5 Fe2+ + MnO4- + 8H+ ="=5" Fe3+ + Mn2+ +4H2O 设Fe2+ 浓度为c,则 c(Fe2+) ×20 .00 mL =5×0.1×20.00 mL,c(Fe2+) =0.5 mol·L-1。(2) KMnO4溶液是紫色溶液,可以根据溶液颜色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所以不需要指示剂。
考点:溶液的配制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


本题所属考点:【水的电离平衡】
本题难易程度:【一般】



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own ignorance.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Tags:高考化学 题库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准确量取25.00 mL KMnO4溶液于锥..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