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科学家经过不断的科学实验,初步获得了室温下水可以变成冰的科学认识.这说明
A.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
B.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评新理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很多,如科学实验、书籍、互联网、新闻、媒体等.
考纲链接:新高考形势下,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下: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3)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一些食品袋内常充入某种气体作为保护气,以防止食品腐烂,这种气体应该是
A.N2
B.CO2
C.SO2
D.O2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森林遭到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平衡
B.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
C.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酸雨主要是工业上大量燃烧含硫燃料引起的,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2005年6月5日是第34个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今年的活动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我国环保总局确定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下列活动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垃圾分类存放,分类回收,分类处理
B.改革传统采煤时将煤层气(瓦斯气,主要成分甲烷)直接排入空气的做法,先开采和综合利用煤层气,然后再采煤。
C.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LPG)替代汽油和柴油作公交车和出租车的燃料
D.将工厂的烟囱造高,以减少工厂周围的大气污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预测及备考建议】绿色化学是近年的热门,不再局限于原子利用率了,将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也纳入其中,即怎样通过化学改变生活,同时改善环境等,也在不断探索。
【答题技巧】A项中对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提高回收率和便于处理;B项的新技术可提高采煤时的安全系数,并能充分利用能源;C项中用液化石油气替代后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并减少氮氧化物的污染。而D中不管烟囱多高,其气体仍排入空气中,不会减少污染,不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工业上制取硫酸铜不是直接用浓硫酸与铜反应,而是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地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这样做的优点不包括
A.节省能源
B.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C.提高了Cu的利用率
D.提高了H2SO4的利用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地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发生2Cu+2H2SO4+O2=2CuSO4+2H2O,则A、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而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节省能源,正确;
B、反应无污染,而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和硫酸铜,产生污染大气的SO2,正确;
D、反应物完全转化成生成物,提高H2SO4的利用率,正确;
C、无论哪一种方法,生成等物质的量的硫酸铜,都需要相同质量的铜,错误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点评: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SO2和硫酸铜,产生污染大气的SO2,并且硫酸的利用率低,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地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发生2Cu+2H2SO4+O2=2CuSO4+2H2O,反应无污染,符合原子经济的要求。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