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KHSO4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的
A.pH值减小
B.c(H+)和c(OH-)的乘积增大
C.酸性减弱
D.OH-离子浓度增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胶体和溶液都是常见的分散质,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微粒不带电,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的溶质微粒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向某一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前者直径小于1 nm,后者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讲析:选项A,“胶体带电”是错误的,胶体作为分散系的一种,在整体上和溶液一样呈现电中性.选项B,在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微粒是阴、阳离子,也带电,叙述不正确.选项C,对于非电解质溶液,如葡萄糖溶液、酒精溶液,其溶质微粒不带电,通电后溶质微粒不能定向移动.选项B、C的叙述都带有片面性,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它抓住了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
点评:溶液与胶体表现出来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其本质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胶体的一些光学性质(如丁达尔现象)、动力学性质(如布朗运动)、电学性质(胶体微粒带电,在通电时发生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渗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能通过滤纸)等等,都是因其微粒直径较大(在1 nm~100 nm之间)引起的.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室温时,某强酸溶液pH=a,强碱溶液pH=b,已知a+b=12,酸碱溶液混合pH=7,则酸溶液体积V(酸)和碱溶液体积V(碱)的正确关系为
A.V(酸)=102V(碱)
B.V(碱)=102V(酸)
C.V(酸)=2V(碱)
D.V(碱)=2V(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PH分别计算溶液中c(H+)和c(OH-),酸碱溶液混合pH=7,则说明n(H+)=n(OH-),以此进行计算,强酸溶液pH=a,则c(H+)=10-amol/L,强碱溶液pH=b,则c(OH-)=10b-14mol/L,酸碱溶液混合pH=7,则说明n(H+)=n(OH-),则有:V(酸)×10-amol/L=V(碱)×10b-14mol/L,答:碱溶液体积V(碱)和酸溶液体积V(酸)的关系为V(碱)=102V(酸)
考点: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点评:考查酸碱混合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注意从酸碱溶液混合pH=7,n(H+)=n(OH-)的角度解答。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Ag+、、
B.Fe2+、H+、、Cl-
C.Fe3+、、SCN-、Cl-
D.K+、Na+、、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结合生成络离子,则能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A.Ag+分别与CO32-、SO42-结合生成沉淀,则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Fe2+、H+、NO3-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SCN-结合生成络离子,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
D.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离子之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选项C中的氧化还原及C中生成络离子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几位同学用实验的方法并通过观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氯气通入水中能发生反应,但不可能全部转化成HClO和HCl.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新制的氯水中加KI淀粉溶液即可证明
B.向失效的氯水中加KI淀粉溶液即可证明
C.直接观察溶液仍显黄绿色即可说明,不需实验
D.用实验证明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水显黄绿色但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对同学的思维严谨性是一个考验.Cl2和HClO都有强氧化性,加KI淀粉溶液都变蓝色,而失效的氯水无变化,两者说明不了问题.观察颜色仅能说明Cl2的存在,必须考虑到验证生成物的存在,才可证明Cl2不能全部转化成产物.D正确,较严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