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分子式为C4H9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化合物具有相同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相同分子式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4H9Cl从饱和度看只能是饱和氯代烷烃,同分异构只是氯在碳上面连接位置不同而已。因为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即正丁烷和异丁烷,分子中含有的等效氢原子分别都是2种,则它们一氯代物的种数即为C4H9Cl的种数,正丁烷两种一氯代物,异丁烷两种一氯代物,共4种,答案选C。
考点: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应用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同分异构体含义以及判断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该题的关键是进行思维转换,然后依据等效氢原子的判断灵活运用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安徽省是工艺美术大省,有许多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下列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八公山紫金砚
B.? 界首彩陶
C.? 徽洲木雕
D.? 灵壁磐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在原子核不变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解答:A.八公山紫金砚,制砚的工艺有: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即黄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采用高温烧制而成,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故B正确;
C.徽洲木雕,是在木头上雕刻,是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灵璧供石,又称磐石,是一种石雕,是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现有甲酸、乙醛、丙酸甲酯、2-甲基-1-戊烯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15.3%,则氢的质量分数为
A.84.7 %
B.72.6 %
C.12.1 %
D.6.05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甲酸(HCOOH)、乙醛(CH3CHO)、丙酸甲酯(CH3CH2COOCH3)和2-甲基-1-戊烯组成的在混合物中,C、H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始终是1:2,则C、H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2):(2×1)=6:1。设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a%。由于混合物中共有三种元素,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6a%=1-7a%=15.3%,解得a%=12.1%,所以答案选选C。
考点:考查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该题的难点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化学式得出C、H的固定组成,学生应学会利用定组成的方法来解答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各项的事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甲烷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甲酸钠能发生银镜反应,而乙酸钠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D.苯酚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A、苯环对甲基的影响,正确;B、含有不同的官能团的性质,错误;C、前者含有醛基,后者不具有,是不同官能团的性质,错误;D、苯环和烷烃基对羟基的影响,正确。
考点:考查基团的相互影响有关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由乙醛和乙酸乙酯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氢元素占总质量的1/11,则氧元素占总质量的
A.10/11
B.4/25
C.4/11
D.4/5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乙醛和乙酸乙酯的分子式C2H4O和C4H8O2可知,碳和氢原子的质量之比始终是6︰1的,所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6/11,因此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1-6/11=4/11,答案选C。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