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某实验探究小组进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装置如图所示(固定装置略去),在试管a和b中分别装入少量下表溶液进行实验:
A.热水可使KI-淀粉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变色
B.H2在空气中燃烧可能有H2O2生成
C.用H2燃烧产生的热来加热水
D.对燃烧产生的水进行过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试管a中的KI-淀粉溶液变蓝色和酸性高锰酸钾稀溶液的紫红色褪去,说明燃烧产物中含有既能使I-氧化为I2又能使MnO4-/H+还原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是H2O2.
解答:根据实验现象:试管a中的KI-淀粉溶液变蓝色和酸性高锰酸钾稀溶液的紫红色褪去,说明燃烧产物中含有既能使I-氧化为I2又能使MnO4-/H+还原的物质,这种物质可能是
H2O2.
发生的反应为:H2O2+2I-+2H+═I2+2H2O,5H2O2+2MnO4-+6H+═2Mn2++5O2↑+8H2O.事实上,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的反应是链式反应,反应过程中有H、O和OH自由基产生,有可能产生2HO═H2O2,H2O+O═H2O2.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理解、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难度中等,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考查.根据实验选项选项判断氢气燃烧的可能产物是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各组微粒半径(R)之比大于1的是
A.R(Mg)/R(Na)
B.R(P)/R(Cl)
C.R(Al3+)/R(Na+)
D.R(K)/R(Br)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同周期元素(主族),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递增,原子半径、阳离子半径或阴离子半径都依次减小。钠和镁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第3周期,钠在镁的左边,钠原子半径大于镁原子,R(Mg)/R(Na)小于1,A错。磷和氯都位于第3周期,磷在氯左边,磷的原子半径大于氯,R(P)/R(Cl)大于1,B对。钠和铝都失去外层电子成为阳离子,都具有两个电子层,铝的核电荷数大于钠。铝对核外电子吸引力大,铝离子的半径小于钠离子,它们的半径比值小于1,C错。钾和溴都位于第4周期,都是主族元素,钾的原子半径大于溴,两原子半径比大于1,D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过程中,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A.碘的升华
B.乙醇溶于水
C.氯气液化
D.溴化氢分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溴化氢分解时共价键被破坏。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曲线图(纵坐标为沉淀的量,横坐标为加入物的量)与对应选项不正确的是

A.向1L浓度均为0.1mol/L的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0.1?mol/L稀H2SO4溶液
B.向含有0.1?mol/L?AlCl3和0.3mol/L?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0.1mol/L?NaOH溶液
C.向烧碱溶液中滴加明矾溶液
D.向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酸碱中和反应先发生,然后是硫酸和NaAlO2发生反应的过程;
B、AlCl3和?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然后是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最后是氢氧化铝溶解的过程;
C、向氢氧化钠中加明矾,开始阶段碱过量,不会出现沉淀,然后是铝离子和偏铝酸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过程;
D、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开始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消失.
解答:A、Ba(OH)2、NaAlO2混合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酸碱中和反应先发生,然后是硫酸和NaAlO2发生反应的过程,当加入2.5L硫酸,沉淀氢氧化铝全部溶解,故A错误;
B、AlCl3和?NH4Cl的1L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沉淀氢氧化铝,然后是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最后是氢氧化铝溶解的过程,消耗硫酸的量之比是3:3:1,故B正确;
C、向氢氧化钠中加明矾,开始阶段碱过量,不会出现沉淀,然后是铝离子和偏铝酸盐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的过程,故C正确;
D、Ca(OH)2溶液中逐渐通入二氧化碳,开始会出现白色沉淀,然后沉淀逐渐消失,两个过程消耗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发生的先后知识,结合图象来考查,增加了题目的难度.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化学研究中,只有了解物质的结构,才能深刻地认识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失电子难的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不一定强
B.冰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构成的
C.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D.M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