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某同学写出下列烷烃的名称中,不正确的是
A.2,3—二甲基丁烷
B.3,3—二甲基戊烷
C.2,2,3,3—四甲基丁烷
D.3—甲基—2—乙基戊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烷烃的命名原则是:找出最长的碳链当主链,依碳数命名主链,前十个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数,碳数多于十个时,以中文数字命名,如:十一烷;从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编号: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数字越小越好)。以数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数字与中文数字之间以- 隔开;有多个取代基时,以取代基数字最小且最长的碳链当主链,并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顺序列出所有取代基;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一、二、三...,如:二甲基,其位置以 , 隔开,一起列于取代基前面,据此可知选项D不正确,应该是3,4—二甲基己烷,答案选D。
点评:该题是基础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检验和训练。该题的关键是明确烷烃的命名原则,然后结合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16分)茚是碳氢化合物,其结构为
,茚有一种同分异构体A,A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且只有一个侧链,A有如下转化关系:

已知:①一个碳原子上同时连2个羟基不稳定,会失水形成羰基;

②? B、C、D、E的分子结构中均有一个苯环。
根据转化关系和已知条件,试回答:
(1)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
(2)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
(3)①写出C→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写出E生成高聚物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F与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①A分子有多种同分异构体,试写出与A同类别且只有一个侧链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②写出符合下列3个条件的E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a.遇氯化铁显紫色
b.含有邻二取代苯环结构? c.能发生水解反应但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
参考答案:(16分)(1)碳碳三键(2分)?(2)加成(2分)?(3) ①(2分)
+2Cu(OH)2
+Cu2O↓+2H2O
②(2分)?
③(2分)
+CH3CH2OH
+H2O
(4 )? ①
(2分)
②
(每个1分共4分)
本题解析:A的分子式是C9H8,A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且只有一个侧链,所以其结构只能是
或
。若为后者,则生成的卤代烃水解之后将生成羰基,结构简式为
,而羰基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是不反应的,所以A的结构简式是
,则B为
,C是
,D是
,E是
,F是
。遇氯化铁显紫色说明含有酚羟基,能发生水解反应但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酯基但不含有醛基。所以其同分异构体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研究小组利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合成了有机物丙,合成路线如下:

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分离提纯有机物丙宜在NaOH热溶液中进行
B.利用NaOH溶液、AgNO3溶液即可确定有机物甲中含有溴元素
C.可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有机物丙中是否含有机物乙
D.PbCl2的作用是提高反应物的活性,加快反应速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丙中含有酯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所以分离提纯有机物丙不宜在NaOH热溶液中进行,A错误;B不正确,还缺少硝酸;丙和乙分子中都含有碳碳双键,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鉴别,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重要的考点之一,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该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出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然后依据相应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辑推理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分别将下列物质ag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的气体(1.01×105 Pa,120℃)通入足量的过氧化钠中,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过氧化钠增重bg,若b=a,则该有机物为
A.HCHO
B.CH3COOCH2CH3
C.HOOCCOOH
D.HCOOH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X是一种烃,它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0.5mol的X完全燃烧时,得到27g水和67.2LCO2(标准状况),X是
A.苯
B.环己烷
C.1,3-丁二烯
D.甲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27g水和67.2LCO2(标准状况)物质的量分别是1.5mol和3mol,又因为有机物是0.5mol,则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有机物中碳氢原子的个数分别都是6个,即化学式是C6H6,答案选A。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难易适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该题的关键是根据原子守恒得出有机物的化学式,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