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能说明镁的金属性比铝强的理由有
A.镁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铝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B.Mg(OH)2呈碱性,而Al(OH)3呈两性
C.镁的熔沸点低于铝的熔沸点
D.镁的硬度不如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正确答案:B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能说明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弱,其元素的金属性也越强。
3、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强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8、用电化学的方法。
四个选项中只有B与方法2相合。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小林查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1)2Na+C12
2NaCl?(2)2Mg+CO22MgO+C.由此形成以下几点认识:①工业上常用反应(1)生产食盐?②使用CO2灭火应有所选择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其中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只有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将15.6 g Na2O2和5.4 g铝粉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 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 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反应过程中得到8.96 L的气体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C.最终得到7.8 g的沉淀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1.5 mol/L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15.6gNa2O2和5.4g铝粉的物质的量都是0.2mol,溶于水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生成0.4mol氢氧化钠和0.1mol氧气。生成的氢氧化钠又溶解金属铝,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其中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剩余0.2mol氢氧化钠,生成0.3mol氢气和0.2mol偏铝酸钠,所以标准状况下,反应过程中得到(0.1mol+0.3mol)×22.4L/mol=8.96 L的气体,A正确;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0.3mol,其中和0.2mo氢氧化钠反应的是0.2mol。另外0.1mol氯化氢和偏铝酸钠反应生成生成0.1mol氢氧化铝白色沉淀,同时还剩余0.1mol偏铝酸钠,所以B不正确,因为溶液中含有偏铝酸钠,C正确。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0.4mol÷0.2L=2.0mol/L,D不正确,答案选AC。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综合性试题的考查,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试题综合性强,贴近高考,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应原理,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通过一步反应都能实现的是( )
A.Al→Al2O3→Al(OH)3→NaAlO2
B.Fe→FeCl2→Fe(OH)2→Fe(OH)3
C.S→SO3→H2SO4→MgSO4
D.Si→SiO2→H2SiO3
参考答案:A.Al2O3可以先与酸反应生成Al3+,然后与碱反应生成Al(OH)3,不能一步实现,故A错误;
B.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每步转化都能一步反应实现,故B正确;
C.S→SO3的转化,应硫先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再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硫不能直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故C错误;
D.二氧化硅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硅酸,二氧化硅与先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硅酸,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要使Al2(SO4)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最适宜的试剂是
A.NaOH
B.氨水
C.Ba(OH)2溶液
D.盐酸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故使用弱碱氨水。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