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时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A.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
B.尖端下面的一段、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尖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根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的A端,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不到14C的存在
B.处理甲图中的B端,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A端,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乙图中的B端,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运输。甲图的A端和乙图的B端为形态学的上端,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点评:基础题,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即可。生长素既有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它可以使生长素在某区域浓度增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图中,表明植物叶片中水势随着时间的变化。依照这种变化趋势下面哪种说法是真实的?

A.在第2—6天之间,脱落酸含量降低,气孔阻力增加;在第6—8天之间过程被逆转
B.在第2—6天之间,脱落酸含量增加,气孔阻力降低;在第6—8天之间过程被逆转
C.在第2—6天之间,脱落酸含量增加,且气孔阻力增加;在第6—8天之间过程被逆转
D.在第2—6天之间,脱落酸含量和气孔阻力都增加;在第6—8天之间过程被逆转
E.在第2—6天之间,脱落酸含量降低,且气孔传导性增加;在第6—8天之间过程被逆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第2—6天之间,叶片中水势下降严重,当降到某一临界值时,气孔开始
关闭,以减少水分散质,使叶片水势复原。在调节气孔关闭时上,脱落酸起主要作用。脱落酸(ABA)除具有促进脱落,促进休眠外,还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一般来说,脱落酸在逆境条件下迅速形成,使植物的生理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所以脱落酸又称“应激激素”。最常见的例子是叶片在缺水时,叶片中的脱落酸迅速增多,引起气孔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抗旱能力。随着气孔的逐渐关闭,气孔阻力增加。
第6—8天,叶片水势急剧上升,上述过程被逆转。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过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遇大雨后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脱落酸
A.能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育和脱落
B.经高温降解后对发芽的抑制作用被解除
C.对果实的成熟与乙烯有拮抗作用
D.对种子的发芽与赤霉素作用相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信息可知,高温使得脱落酸分解,从而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说明脱落酸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与乙烯在果实成熟方面是协同作用,不是拮抗作用;赤霉素是促进种子的发芽,与脱落酸是拮抗作用;故选B。
考点:脱落酸、赤霉素和乙烯的功能。
点评: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脱落酸、赤霉素和乙烯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右图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顶端优势指的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被运输到侧芽部位,使其生长素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的现象,关键点是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了生长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