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癌细胞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下列有关癌症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癌细胞是细胞分化异常的结果,没有发生基因突变。
B.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的数量减少,易扩散。细胞癌变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利用癌细胞和浆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可产生杂交瘤细胞。利用杂交瘤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的抗体。
D.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基因突变,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癌变的机理,癌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及癌变与分化的区别。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癌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在外界因素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生物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进行的。既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也受内部因素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外界因素的作用。癌细胞与浆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备了恶性增殖的特性和产生抗体的能力。细胞分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分化的细胞不会出现癌变。癌变的细胞是原癌基因被激活,也就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细胞相对表面积、细胞对外的物质交换速率和细胞新陈代谢强度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新陈代谢越旺盛
B.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交换速率越慢,新陈代谢越缓慢
C.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新陈代谢越缓慢
D.细胞的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交换速率越慢,新陈代谢越旺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细胞相对表面积越大,就意味着在相同的体积下,细胞的表面积大,物质交换就快,有充足的原料,新陈代谢就越旺盛。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吸收物质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科学家研究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时,用能专一性阻断线粒体DNA转录的溴化乙啶(除此之 外,无其他任何生理作用)做以下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是否加人了溴化乙啶
B.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
C.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D.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处理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链孢霉的培养基中加入溴化乙啶和不加入溴化乙啶,A正确;实验组培养基中加入了溴化乙啶,线粒体DNA的转录被阻断,而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过高,说明该RNA聚合酶不是由线粒体基因控制合成,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B错误;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说明细胞核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基因的表达有影响,C正确;用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链孢霉线粒体内的RNA聚合酶含量正常,说明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是
A.肝癌
B.胃癌
C.肺癌
D.乳腺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毛囊等处的细胞中,它能促使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若编码此酶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将导致白化病,这种现象说明
A.性状的改变与基因无关
B.性状能控制基因的表达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从题中所给的信息可知,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