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稀释唾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50℃、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 ②温度设置不合理? ③不适合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只有③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每种酶的酶活性有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下,其活性最高,偏离此最适温度时,温度越低,或者温度越高,其活性越小.而且,温度过高会导致酶失活以及变性.
三支试管加入浆糊后,应该先将三支试管放在不同温度下5min时间,再分别加入淀粉酶摇匀后,再在各自温度中维持5min.(上述实验中步骤不正确)2、淀粉酶的活性在37度,接近人体的温度时度最活跃.而设置的对比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温度跨度太大(温度设置不合理)3、这个实验中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白质的存在而不能验证淀粉是否存在.1、2、3均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的“质”指的是
A.蛋白质
B.细胞质
C.细胞膜
D.原生质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需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无氧呼吸的酒精发酵也可产生CO2,高等生物在氧不足时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种子进行呼吸作用,维持自身生存。所以A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细胞呼吸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在一块从未种过豆科植物的贫瘠土地上种植大豆,为提高产量,下列措施最具生态效益的是
A.加施氮肥
B.合理密植
C.根瘤菌在土壤中广泛分布
D.故无需施肥
E.播种前在避光条件下进行根瘤菌拌种
F.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土壤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得氮素:一条是含氮肥料(包括氮素化肥和各种农家肥料)的施用;另一条是生物固氮.对豆科作物进行根瘤菌拌种,是提高豆科作物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播种前,将豆科作物的种子沾上与该种豆科作物相适应的根瘤菌,这显然有利于该种豆科作物被相应的根瘤菌侵入.特别是新开垦的农田和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土壤中,根瘤菌很少,并且常常不能使豆科作物结瘤固氮,更需要进行根瘤菌拌种.经过根瘤菌拌种的豆科作物,不仅能够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期与丙期细胞内染色体含量相等
B.丁期的母细胞有4条染色体
C.甲期的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
D.丙期是观察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过程特点:
1、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3、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点裂数增向两级)
5、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A.乙期(前期)与丙期(末期)细胞内染色体都为4条;正确。
B.丁期(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为8,则母细胞有4条染色体;正确。
C.甲期的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8条染色单体;正确。
D.甲(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错误。
考点:有丝分裂的特点。
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