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2011年9月,西班牙的科学家们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MVA-B,它能够降低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程度。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
B.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不能复制
C.HIV侵染T淋巴细胞,因此艾滋病患者仍保留完整的体液免疫
D.接种MVA-B后机体通过记忆细胞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由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A正确;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受到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清除,导致其数量大幅度减少,潜伏期HIV仍能复制,B错误;HIV侵染T淋巴细胞,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严重受影响,C错误;接种MVA-B后HIV的复制能力减弱,D错误。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如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B.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分解补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知,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B点血糖出现下降,是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的原因,同时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元的分解补充,肌糖元不能分解产生葡萄糖补充血糖。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血糖的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血糖的调节。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临床发现损伤人大脑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B.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C.寒冷时,人体发生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这时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
D.体温的恒定和血糖稳态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S区损伤病人能听得别人谈话,但不能说话,故A错误。激素是起到调控作用的,故B正确。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故C增加。体温和血糖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的是
A.与递质结合后,受体分解
B.膜与膜的融合
C.ATP发生水解,释放能量
D.膜电位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首先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即ATP水解释放能量);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后膜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发生改变;与受体结合后,递质被分解。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保护功能
B.同一突触后膜上一定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受体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神经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故A错;由于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也可能相应地存在两种或多种受体,故B错;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即使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故C错;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故D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