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
B.图乙中cd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了染色体
C.图丙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C点不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D.图丁中a、b曲线依次表示小鼠和青蛙随温度变化的耗氧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图甲中肽链数=游离羧基总数-R基上的羧基数=17-15=2,说明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A正确;在着丝点分裂之前,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B正确;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得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C正确;小鼠为恒温动物,青蛙为变温动物,所以图丁中a、b曲线依次表示青蛙和小鼠随温度变化的耗氧量,D错。
考点:本题考查蛋白质、细胞分裂、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将某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 ②是根尖分生区细胞?③大量吸水?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死细胞没有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小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同样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在浓度大于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同时又由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最终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硝酸钾溶液,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又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B正确,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的理解情况。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从内地到西藏旅游,到达西藏后很多人会出现乏力现象,原因是在缺氧的环境下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乳酸增多、pH略有下降
B.无氧呼吸增强,导致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
C.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强,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
D.由于氧气缺乏,导致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影响了第二、三阶段的进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缺氧环境下细胞呼吸方式发生了改变,有氧呼吸减弱,无氧呼吸增强,导致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增多,使血浆pH略有下降,同时细胞质基质产生的能量增强,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减少,细胞释放的总能量减少。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不需要氧气参与,所以氧气缺乏不会导致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减少,但会影响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进行。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关内容。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要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
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或乳酸
可利用能
1255KJ
61.08KJ
联系
把C6H12O6----2丙酮酸这一步相同,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把土豆依次放在空气、氮气和空气中各贮藏一周。在实验室中测定其CO2的释放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第一周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B.在第二周暂时没有呼吸作用
C.第三周的无氧呼吸先强后弱
D.土豆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土豆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在第一周只进行了有氧呼吸------在第一周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在第二周暂时没有呼吸作用----在第二周只进行了有无氧呼吸,第三周的无氧呼吸先强后弱-----第三周的有氧呼吸先强后弱,所以D选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图为某生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示意图, A、B、C分别表示不同代谢过程。一下描述正确的是

A.X代表的物质是ADP、Pi
B.B过程一定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C.C过程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D.A过程产生的O2用于C过程的第二阶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X代表的物质是ATP,故A错误。B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可以发生在蓝藻的细胞内,故B错误。C过程是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C正确。A过程产生的氧气用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间综合把握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